我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投入使用

2018年01月24日08:48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我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投入使用

  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了解到,該衛星是我國技術試驗、示范應用和商業運營成功結合的典范,突破了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諸多瓶頸技術,在軌開展一系列試驗應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寬帶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投入使用后,它將被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

  於2017年4月12日發射的實踐十三號,創造了我國及世界通信衛星多個“首次”。

  該衛星總設計師李峰介紹,實踐十三號首次在我國通信衛星上應用Ka頻段寬帶技術,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了我國已研制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首次在國際上開展高軌衛星與地面的雙向激光通信試驗,速率最高達到5Gbps,使我國成為國際上首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首次在我國高軌長壽命通信衛星上工程化應用地球敏感器、Ka頻段寬帶接收機等國產化產品,實現了衛星關鍵核心單機的自主可控﹔首次在我國衛星上配置電推進分系統來完成全壽命期的軌道位置定點工作。

  實踐十三號能讓用戶快速接入網絡,並能實現偏遠地區的移動通信基站接入及其他行業應用。在軌測試期間,衛星運營部門——中國衛通集團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等15個教學點,開展了“利用高通量寬帶衛星實現學校(教學點)網絡全覆蓋試點項目”,有效解決了上述學校因位置偏僻、受地理條件限制無法寬帶上網的問題。

  在軌測試期間,實踐十三號完成了11個試驗項目。其中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的圓滿成功,開創了國際衛星激光通信發展的新局面,標志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技術尖端領域走到世界前列,為后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衛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傳輸距離遠、保密性好等優點,是建設空間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高軌星地激光通信技術是當前各國競相開發的熱點。

  這次試驗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晶、譚立英帶領團隊負責,攻克了多項國際難題。

  馬晶介紹,該試驗在距地球近4萬公裡的衛星與地面站之間,攻克了光束“針尖對麥芒”般的高精度捕獲難題,有效克服了衛星運動、平台抖動、復雜空間環境等因素影響,成功實現光束信號的快速鎖定和穩定跟蹤,平均捕獲時間2.5秒,1小時跟蹤穩定度達到100%。(記者 付毅飛)

(責編:喻紅(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