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 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教育科學出版社、人民網聯合主辦的第十期“科學+”主題沙龍在北京舉行。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本次沙龍是“科學+”教育主題沙龍探討的核心話題是“如何編好小學科學教材?”,話題凸顯了“科學+”教育在中小學科學教育中的關鍵位置,以及小學科學教材在科學教育中發揮的基礎性作用。
小學《科學》教材作為學生科學教育的基礎,對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本次主題沙龍邀請了地球宇宙、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不同科技領域和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全國多個省市的小學《科學》教研員,一線科學教師近30人,進行研討。與會嘉賓就如何加強科研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合作,共同編好小學《科學》教材,進行了深度探討和交流,對如何更好地完善教材內容、凸顯學科核心概念等,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和方案。本期主題沙龍的主持人由國家天文台科學傳播中心主任鄭永春擔任。
沙龍一開始,小學《科學》教材主編郁波進行致辭。他表示,青年科學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希望教育工作者與科研工作者之間加強深度合作,為提高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質量付出努力。
在本期沙龍活動中,每位與會嘉賓都進行了主題交流,就當前小學《科學》教材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編撰教材等,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的探討、交流。
其中,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金華指出,科學教育要將科學知識與人生價值觀相結合,實現科學教育的多元性和多樣性,真正貼近學生的需求實際,更好地引領學生學好科學課程。
來自溫州的小學科學老師王小梅提出,希望科學家走進小學,深入科學課程,真正發現問題,並為科學教材的編寫提出更具現實性的建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楊蔚研究員提出,小學科學教材要注重邏輯性,並在此基礎上具有啟發性,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活動的主人公。
長期從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張智慧指出,科學教材要以學生的興趣為需求,做出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內容設計,培養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傳遞科學的學科理念。
來自浙江的科學教研員徐春建提出,希望在《科學》教材編寫人員組織架構中,建立彼此溝通和了解的渠道,使信息能夠暢通傳遞和有效傳達。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羅會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李博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石承民等科研工作者代表,北京市、浙江省、山西省、深圳市、遼寧省的科學教研員和科學教師代表,針對沙龍主題暢所欲言,紛紛以自己的科研、教學經歷出發,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以及建設性方案,不同觀點在交流中進行碰撞。
經主題研討,與會嘉賓一致認為,科學教育尤其是小學《科學》教育任重道遠,要把編好《科學》教材作為科學教育的重頭工作,做到以教材吸引學生,以知識引領學生,讓學生成為發現科學、探索科學的主人翁,成為新知識的創造者,真正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推動青少年綜合科學素質的提升。
活動海報(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