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人工智能技術 人類能通百獸之言嗎?

2018年01月29日08:57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有了AI加持,人類能通百獸之言嗎

  在對土撥鼠近30年的研究中,動物行為學家康·斯洛伯德赤科夫教授發現,在受到威脅時,土撥鼠等嚙齒動物會以聲音警告同伴,這些聲音中包含很多具體信息,如侵略者的大小、顏色等。現在不僅土撥鼠同伴間能相互理解彼此,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人類也有望了解它們說了什麼。

  攜手人工智能領域學者,康·斯洛伯德赤科夫團隊正在開發一種算法,他們希望通過這種算法,將土撥鼠的行為和語言翻譯成英語。該團隊通過AI系統分析了土撥鼠的聲音記錄,AI系統通過分辨土撥鼠的聲音頻率和語調將這些錄音分成不同的組,每組都展現了土撥鼠不同的頻率和音調。

  這個系統除了能分辨不同聲音,還能進行面部表情識別和智能語音轉化。如果能翻譯土撥鼠的語言,康·斯洛伯德赤科夫認為其它動物的語言也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實現。目前團隊正在收集大量的狗視頻進行機器學習,用這些素材來訓練人工智能算法。

  “這主要是通過有監督的機器學習實現的。”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多年的北京市計算機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彤介紹,目前機器學習主要分為有監督學習和無監督學習兩種形式。有監督學習需要的大數據首先要通過人工標注,如在大量的狗狗視頻中,研究人員先要標注搖尾巴和叫聲代表什麼意思。相比於無監督學習,有監督學習在精度、迭代次數等方面會更好一些,優質的數據是無監督機器學習的關鍵。

  除了康·斯洛伯德赤科夫團隊,劍橋大學教授還開發了一種表情識別系統,通過面部識別來判斷綿羊的疼痛程度。北歐一個研究團隊也通過腦電圖傳感、微計算等技術開發出一套動物語言識別裝置。

  “這種方法是可行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趙序茅博士認為,但人類並非對所有動物的語言都很了解,研究動物語言的難點在於缺乏足夠的野外觀察和數據積累。

  “人類對於動物行為和語言的認知程度並不相同。”趙序茅說,現在我們對於有些動物的理解比較透徹,如一些鳥類和一些靈長類。但有些動物的語言和行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雖然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動物們的言行,但是從市面上銷售的動物語言翻譯機價格和數量上來看,低配版的寵物翻譯器依舊銷售火爆。記者了解到,市面上的寵物語言翻譯器從幾十元到千元不等,手機APP也是種類眾多。

  “通過對狗狗的叫聲,動作等進行採樣,對獲取的信號進行頻譜分析,對姿勢動作進行數字化處理,得到的翻譯語言會以中文的形式播報出來。”某賣家宣稱,該翻譯器的准確率能夠達到80%。多數買家對此的態度是認為“好玩”,“可愛”,對於翻譯的准確性並沒有做出評價。(記者 翟冬冬)

(責編:喻紅(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