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離不開人 院士眼中的科普“長”什麼樣?

2018年01月30日08:21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1月30日電 (趙鵬)昨天下午,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主辦,人民網承辦的“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活動現場揭曉了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2017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2017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和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體。在獲獎者的頒獎嘉賓中,有很多知名的院士、科學家,他們紛紛發表了自己對於科普的看法。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翁奇羽/人民網)

每逢歲末年初,大家總會喜歡用一個關鍵詞來總結這一年,有人是“自由”,有人是“成長”,而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眼中,2017年的關鍵詞是“科技”。他表示,“2017年科技界的大事件層出不窮,這些科技事件的傳播、正能量的傳遞不斷鼓舞著人們在各自的領域作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翁奇羽/人民網)

在談到流言的破解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作為科學家、科技工作者,遇到流言應該挺身而出,在公眾與流言之間建起一道堅實的科學防火牆,去偽存真,求真務實,但是科學家也不是萬能的,科學家也不是什麼都知道。在一個領域裡是專家,在其他的領域裡可能也是科普對象。所以,科學家、專家解讀應該就最熟悉的領域、最擅長的領域來解讀,不然的話,也可能解讀出現錯誤。”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翁奇羽/人民網)

作為一名一線的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對科普自媒體非常期待,他表示,“我們過去幾年一直倡導科學家應該走進農村、走進山區、走到西部去傳播科學知識,但是我們用的都是傳統的方式。希望我們的科學家能夠和自媒體結合,讓科學知識傳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廣泛。”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翁奇羽/人民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則堅信,網絡科普代表了科普的未來。他表示,“生活在21世紀的人類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網絡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因為網絡時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無疑是全方位的,科普的創作自然也不例外。我堅信網絡科普代表了科普的未來,我也衷心希望今后網絡科普創作和傳統科普創作能夠強強聯手,發揮各自的優勢,為我們奉獻更多的精品。”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翁奇羽/人民網)

“科學傳播終究離不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認為,“大家不一定每時每刻都會注意到科普作品背后的科普人物,但是因為他們,我們瀏覽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因為他們,我們了解科學的真相,發現科學的奧義﹔因為他們,科學在我們身邊的每個角落。這些科學傳播人,他們可能是科普從業者,也可能是科學愛好者﹔他們活躍在各種場合和平台,用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公眾熱愛科學,正是由於他們默默奉獻,我國的全民科學素質水平不斷提升,為科技強國的建設打下了堅定基礎。”

點擊進入“典贊·2017科普中國”專題頁面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