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涇渭分明?高校在實踐中推動二者融合

2018年02月01日08:44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動真格!科學與藝術融合不再是空話

  關於科學與藝術融合的話題這麼多年一直沒有停過。

  有人說二者本來就涇渭分明,何必非要扭到一起﹔也有人說二者同根同源、彼此相通﹔還有人說融合是個偽命題,二者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東西。

  這是一場沒有標准答案的討論,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最近,討論開始變為行動,不少高校開始在教學實踐中推動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先有2017年5月中央美院大張旗鼓成立藝術與科技中心,后又清華大學建立藝術與科技的基地,即便浙江大學也“很認真”地召開了科技與藝術的相關研討會。所以,這次要動真格的了?

  融合是趨勢? 高校開始行動了

  剛剛過去的2017年11月底,中央美術學院召開了科技藝術教育國際大會。這次大會被認為是中國高等藝術教育在科技與藝術融合創新發展方向上的一個新起點。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的表態頗有代表性。他說,中央美術學院將研究、探索和建立教育、藝術和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的教學內容與教研方法。一方面將科學思維和技術革新引入藝術教育,以新思維激發新想象,把新技術轉化為新語言,催生新型藝術形式,形成新的藝術成果﹔另一方面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為社會提供新型應用產品,推動社會創新。

  這樣的變革正在我國不少知名高校發生。

  變革背后自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范迪安說,全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信息時代到來,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形態,為藝術創造帶來機遇和挑戰。作為藝術教育機構,在傳統的專業知識課堂之外,還需要建立起科技與藝術相互交融、相互激發的平台,讓年輕一代站在知識創新、藝術創意的新起點上。

  不只是藝術類院校忙著擁抱科學,以科學技術見長的高校也在努力讓自己的學生們“多一點藝術修養”。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生導師詹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所在的中科院大學就專門為學生開設了美術史,希望學生們不管是哪個專業都可以多一點藝術知識。

  融合是個偽命題? 西方教育是這樣做的

  說起來,大多數普通人最早對科學與藝術融合問題的關注源自於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李政道那段著名的言論——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幣的兩面,它們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詹琰學藝術出身,研究科技傳播多年,對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有許多自己的見解。她曾在《科技潮》雜志撰寫“科苑談藝”專欄,其主旨就是以科學思維審視藝術,以藝術眼光欣賞科學。在她看來,科學和藝術的創作是理性和感性的互相滲透﹔在科學和藝術創作中,感性的東西和純理性的東西不僅並不相互矛盾,甚至還互為影響﹔而技術、科學與藝術之間,也往往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

  “融合的話題其實主要是我們國家在討論,在西方科學與藝術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自然也不存在融合的問題。”詹琰說。在西方國家的教育體系中,科學與藝術作為通識教育貫穿於小學、中學的整個階段,所以對於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都具備基礎的科學和藝術知識,這讓他們未來不管從事哪個方向的研究,都能夠順理成章地將二者結合。

  留德歸來的漆畫藝術家喬加曾經以自己的經歷寫了一本名為《到西方去》的書籍,這本書裡記錄了她在德國卡爾斯魯厄造型大學平面設計和媒體藝術兩個專業的學習經歷。她描述的工作場景中,不難看出在德國的大學裡,科學家與藝術家一起研究、一起討論、彼此交融,更難得的是科學家懂藝術,藝術家也懂科學。

  根源未解? 幾代人方見成效

  在詹琰看來,科學家懂藝術,藝術家也懂科學,這是最理想的一種狀態,但中國目前的情況實現起來比較困難。“專業之間的嚴格劃分和中學階段過早的文理分科都是實現科學與藝術交融的阻礙。”她說。

  實際上,各個院校改革的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大多來自於此。中央美院的學生在專業上到達行業頂尖的過程中,他們接受的理科培養、特別是科學教育少之又少,到了大學階段忽然來了科學家給他們講量子力學和凝聚態物理?接受起來實屬不易。同樣,詹琰在中科院大學為理工科學生講《西方美術史》,學生都挺有興趣。但因為專業課壓力,多數學生只是完成課程內容。詹琰認為,這是一個過程,兩種素養的交融和提高或許要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

  “令人欣喜的是現在的孩子學習能力超出我們的想象,他們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理科生不喜歡、不接受藝術素養的提高,藝術生搞不懂科學知識。相反,隻要他們覺得有必要,他們能快速地接受新東西。”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史河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以市場應用為導向的北京印刷學院正走在這條變革路上。考慮到自身應用型的定位,他們更強調讓科技和藝術結合。史河表示,當傳統的紙質媒體、印刷工業逐漸被時代淘汰,新的技術手段、新的媒介方式都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有藝術水平,更要懂最新的科技動向和技術手段,就好像以前學設計的學生隻要會畫畫、具有圖形符號設計的能力可以,他們需要符合數字化傳媒的要求,要掌握3D打印,會利用互聯網傳播媒介,力爭成為技術與藝術有機融合體,這種情況下教學內容和方式必須改變。”史河說。

  對學校來說這樣的改革並不容易。北京印刷學院獲批成立藝術與科技專業后,針對這個專業的培養方案設置、人才選拔、培養目標設定等內容正在進行科學、緊張的建設階段。藝術與科技如何更好地融合,值得我們共同思考和討論。(記者 李艷)

(責編:喻紅(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