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降大雪,道路出行困難。一些除雪新設備“閃亮登場”,讓人們可以一窺未來交通發展。
科技除雪,雪天高速不封路
1月份,面對兩次強降雪,江蘇多地高速使用了吹雪機處理路面積雪。“利用新技術、新設備除雪,是我省高速公路基本不封路的重要保証。”省交通運輸廳高管局局長宋國森說。
1月27日上午,溧蕪高速主線收費站附近,一輛吹雪車准備作業。“吹雪機發動上路,能吹出10級大風,風力范圍至少十幾米。”司機穆運壯說,有網友給吹雪車起了綽號“西門吹雪”。
“西門吹雪”看似黃色大貨車,仔細觀察會發現車廂下方車輪旁,有一個大噴頭。車子一啟動,發出轟隆巨響。“這車用的是飛機發動機,燃燒航空煤油,噴頭能噴出600℃熱風,即使路面結冰,也能使之融化。”省高速執法總隊寧杭支隊第二大隊王楠大隊長說。吹雪車開過,大噴頭氣浪涌出,滿地積雪風吹即散,瀝青路面重新呈現。
幾天前江蘇多地迎來降雪,相關單位針對高速公路互通匝道、過江大橋、收費站區等路段特點,分別“定制”抗雪除冰方案,利用新設備快速高效鏟冰除雪。揚溧高速公路利用路面熱再生施工加熱設備,在嚴重冰凍情況下,對路段易結冰大型橋梁橋面實施紅外線加熱融雪。
“如果沒有吹雪機等先進設備,純粹依靠人海戰術掃雪的話,高速公路的除雪工作不可能那麼順利。”宋國森坦言,相比較2008年雪災時應對機制不足,十年以后的今天,道路應對自然風雪的應急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路面感知,迅速發現異常
和大范圍的降雪災害相比,“道路行駛最大的危害是低能見度,其次是路面結冰,第三是夏天路面高溫,第四是橫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教授邱新法說,比如說高速上有幾百米團霧,范圍雖小危害極大,不過,如今許多道路邊配置有“能見度儀”,平均3-5公裡一個。
“南京長江二橋、三橋、蘇通大橋,一旦橋梁結構、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可以被迅速發現,及時預警。”蘇交科集團檢測研究院結構監測中心副主任徐嵩告訴記者,目前,橋梁監測系統能夠全方位掌握大橋的運行安全狀態。
“裝置在橋梁以及橋面下的監測系統,會不停抓取信息傳遞到數據中心進行處理,包括測量橋面的溫度和空氣濕度、溫度,精確到正負0.1℃。”徐嵩說,養護部門隨時能了解橋面環境影響因素。
現實中,針對道路冰雪處理已有新實踐。“撒布融雪劑是一種手段。”蘇交科集團朱浩然博士介紹,在施工時直接添加瀝青路面緩釋型防凝冰添加劑,雨雪天時會自動融化地面冰雪,我省連徐高速和312國道鎮江段已有使用。
用大數據,走智能化路線
邱新法說,未來的道路出行要和大數據結合,智慧化管理,走智能化路線。
目前已有裝備系統對路面實時監測,養護單位可以根據系統預測情況,及時撒播融冰雪材料,以后,系統會自動噴洒融冰雪材料,“我們已在蘇嘉杭高速上試驗,希望將來會有不錯的效果。”朱浩然說。
道路維修同樣離不開智能化。蘇交科集團交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豪說,今后將逐步實現道路健康狀況實時動態監測,智能預判何時需要維修,以及維修所需時間和影響范圍。智能預判還可以比較不同行車線路的行車舒適程度,豐富司機對路線選擇的不同需求。
高速公路科技含量正在與日俱增。記者了解到,國內已有地區進行高速公路光伏路面試驗,與普通瀝青路面不同,當陽光照射在光伏路面上,光伏路面能將光能轉換為電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也有地方探索“超級公路”,試圖通過智能系統和車輛管控,提升道路系統安全性,使行車速度大大提高,將事故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實現全天候快速通行。
邱新法認為,今后,下雪、結冰和起霧等自然危害對高速出行造成的困擾會逐步減小,越來越舒適、安全的高速出行體驗,“可以想象,不是太遠。” (記者 梅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