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跑車奔火星 “獵鷹重型”挑戰技術極限

運載能力:近地軌道63.8噸 地球同步軌道26.7噸 地火轉移軌道16.8噸

2018年02月08日08:50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帶著跑車奔火星,“獵鷹重型”挑戰技術極限

  北京時間2月7日,“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圖片來源:美國航空航天局)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官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網站7日消息稱,“獵鷹重型”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標志著人類商業太空探索的重大突破。火箭兩個助推器同時完成回收,芯級火箭海上平台回收失敗。但首射成功這一至關重要的動作,仍讓該火箭奪下當今航天界“運載火箭之王”的桂冠。

  北京時間7日凌晨4時45分左右,肯尼迪航天中心歷史悠久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39A發射台升騰起一片煙霧與火光,“獵鷹重型”火箭起飛級27台“灰背隼1D”發動機點火,火箭咆哮升空。約8分鐘后,火箭的兩個助推器成功在著陸器區同時回收。但芯級火箭按計劃接近大西洋上的無人海上平台試圖著陸時,出現故障墜海。

  帶著一輛跑車奔向火星

  高度近20層樓的“獵鷹重型”火箭,具有執行月球或火星載人任務的潛力,可以將超大型衛星、太陽帆飛船及宇航員送入太空,如回收順利,火箭還可以重復再利用。

  該火箭很早就進入研發,但發射時間推遲數次,今年1月底終於完成靜態點火測試。此次在火箭發射前,SpaceX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非常保守地表示,隻要發射平台沒被炸毀就算成功,否則要花費近一年時間修復平台,因此他希望火箭至少能飛到離發射塔遠一點的地方。

  此次火箭升空的同時,還攜帶一輛櫻桃紅色特斯拉跑車作為載重測試,這也成為第一輛進入太空的跑車。按馬斯克的設想,這台特斯拉十年前出品的首款電動跑車“ROADSTER”,將在火星軌道繞飛10億年。

  我國航天專家龐之浩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跑車可能到不了火星。“雖然它能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滿足進入地火轉移軌道的條件,但畢竟不是火星探測器,途中也無法進行軌道修正。”他說,“它隻能飛到哪算哪,最終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圍繞太陽運轉。”

  “獵鷹重型”火箭是現役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63.8噸,相當於一架滿載的波音客機﹔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26.7噸,與美軍M7中型坦克相當﹔地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6.8噸,相當於一台重型貨車。僅從運力來看,區區2噸多重的超跑別說是火星,送到冥王星也綽綽有余。

  相比運力,該火箭最大的特點還是可重復使用。此次火箭升空約2分33秒時,兩枚由“二手”獵鷹九號改裝而成的助推器與芯級分離,5分多鐘后並肩降落在陸地回收場。遺憾的是,另一枚擔任芯一級的獵鷹九號火箭卻沒能成功落在海上回收平台上。據了解,其反推發動機出現故障,隻有一台點火,最終以每秒134米的速度墜入海裡。龐之浩說,這次芯級回收與以往海上回收相比,分離時間較晚,飛行軌道更高,回收難度更大。

  以最小代價實現了運載能力大飛躍

  在龐之浩看來,“獵鷹重型”火箭只是一件過渡產品,定位也有些尷尬。他表示,該火箭的運載能力比大型火箭強許多,但並未達到真正重型火箭的標准,隻能算是准重型火箭。SpaceX計劃研發的下一代發射系統BFR,最大運載能力高達150噸,未來將全面取代它﹔NASA研發多年的太空發射系統(SLS),計劃2019年首飛,其運載能力也高於“獵鷹重型”火箭。如此看來,它顯然風光不了多久。

  同時龐之浩認為,該火箭在技術上也存在一些風險,最關鍵的是沒有大推力發動機。“推力不夠數量湊”的方法,蘇聯人曾在N-1火箭上嘗試過。他們將30台發動機捆綁成火箭芯級,狀若蜂窩,但隻要其中一台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該型火箭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進行了4次試射,均以失敗告終。“獵鷹重型”火箭主要以3枚獵鷹九號火箭為基礎,相當於把27台發動機每9台一組分為3“捆”,如同把雞蛋裝進3個籃子,雖然分攤了風險,但對控制系統、結構系統都有更高要求。“歸根結底,這還是由於沒有大推力發動機而做出的無奈之舉。”龐之浩說。

  盡管如此,“獵鷹重型”火箭的首飛成功,仍具有重大意義。龐之浩說,首先,該火箭的運載能力可以滿足更多任務需求,比如組裝空間太陽能電站,組建月球軌道空間站,發射比較大的火星探測器等。

  同時,該火箭用最小的代價,實現了運載能力的飛躍。雖然有風險,但做到了前人沒有做到的事。由於有著N-1火箭徹底失敗的前車之鑒,以及多發並聯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航天領域多年來一直將火箭多台發動機並聯的思路視為禁忌,如今主流火箭最多不過10余台發動機。“獵鷹重型”火箭如果能解決多發並聯技術難題,或將為火箭設計開辟新的思路。

  龐之浩還表示,雖然“獵鷹重型”火箭只是過渡產品,但能為SpaceX未來的產品奠定基礎,積累經驗。相較SLS,其低成本優勢頗為顯著。此外該火箭還有許多創新之處,例如在設計上採用了40%的結構冗余,遠高於普通火箭的20%至25%。雖然很多元器件只是工業級,但是用雙備份甚至三備份的辦法提升了可靠性,這在商業航天領域也有借鑒價值。(記者 付毅飛 張夢然)

(責編:喻紅(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