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內,發生了兩件商業航天的標志性事件:7日凌晨,20層樓高的SpaceX“獵鷹重型”火箭把埃隆·馬斯克的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入太空。幾天前的2日,我國民營企業家馮侖的私人衛星——鞋盒大小的“風馬牛一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私人衛星。
發射私人衛星要成為常態?如果要發射一顆私人訂制的衛星上天,分幾步走?科技日報記者就相關話題採訪了國內商業衛星從業者。
“私人出資發射商業衛星的全流程已經打通,國家允許民營公司制造和發射衛星。”韋樹波是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他所在的公司2015年發射了我國首顆商業化運作的衛星“吉林一號”,由此拉開中國商業航天之幕。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成功發射幾十顆商業用途的衛星。
發射一顆私人衛星要分幾步走?韋樹波表示至少四步。首先要制造一顆衛星,其次要採購火箭來運載它,再次是協調衛星發射場,最后還要辦理一系列衛星發射手續。“手續是必要的,能避免即將發射的衛星與全球3000多顆在軌衛星產生信號沖突,包括申請無線電頻段、無線電營業執照和軌道報備。”
“全程大概用時3個月,手續費用並不高。”馮侖的“風馬牛一號”上天時,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一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也發射升空,公司合伙人戴海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顆衛星按照商業衛星發射流程辦理了所有手續。
事實上,個人發射衛星一般不會去辦理上述手續,通常是委托公司來做,行話叫“採購在軌交付”。“也就是說,請專業機構把發射衛星‘四步曲’全部解決,衛星發起者隻需驗收和使用已經發射到天上的衛星。”韋樹波說。
衛星發射后如何使用?“可以委托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建立地面測控站,或者租用現有測控站。”戴海濤說,“少年星一號”在北京四中等學校建立了測控站,學校師生可以接收衛星信號或提出對衛星的操控要求。韋樹波認為,衛星在軌控制比較復雜,沒有一個大規模的專業團隊難以操作,因此,私人衛星發射后可以委托專業機構來運營,衛星發起者提出任務需求即可。
那麼,發射和使用私人衛星會成為常態嗎?“私人衛星會逐漸出現一些,但並不會成為普遍現象,相比之下,衛星冠名更多,未來採購衛星數據服務可能更加現實和普遍。”韋樹波認為,對個人來說,衛星成本和衛星運營都是問題。“採購一次衛星數據服務大概在幾千到幾萬元,而制造發射一顆微納衛星就要幾百萬元,大衛星則需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因此,真正像馮侖一樣購買私人衛星或制造一顆衛星的人很少。”
多位行業專家表示商業航天是航天的必然趨勢,盡管商業模式還在試探期和摸索期。“現有發射基地、火箭已經滿足不了商業衛星的發射,許多民營企業正在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和商業火箭。”戴海濤說。(記者 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