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Space 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成立的“鑽孔公司”近日獲批。它將在紐約和華盛頓特區之間挖掘一個地下隧道,用於運行“膠囊高鐵”。目前工程已准備開工。另據報道,2月18日,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和美國“維珍超環一號”公司簽署了框架協議,將建設從孟買市到普納的150公裡超環高鐵,將兩市的交通時間縮短到25分鐘。一時間,“超級膠囊高鐵”引得無數眼球。然而,這究竟是一場近在眼前的交通革命,還是資本市場“畫餅融資”的套路?
又是簽約建設又是開挖隧道,似乎這種超級高鐵已經水到渠成。然而,你想不到的是,敲鑼打鼓要開始“工程實現”的超級高鐵,居然還沒做過載人試驗。超級高鐵最近一次試驗是由“維珍超環一號”實現,試驗僅持續了5秒,並沒有載人。這只是一次技術驗証性質的試驗,距離實用化的原型車還很遙遠。而馬上要“挖隧道”的馬斯克“鑽孔公司”甚至還沒有任何車輛測試的記錄。
看來,“膠囊高鐵”尚在試驗,“開工建造”大概是忽悠。為什麼要如此“大忽悠”?其實,現有模式下的科技研發,如此“忽悠”並不少見,也純屬無奈:目的就是為了融資。
不同於愛迪生、達芬奇那樣“科學獨行俠”的時代,當代無論是IT、航天還是其他高科技領域,任何科技研發都是在“燒錢”,研發過程的高資金成本、長周期與高風險,與資金資本追求短周期、高收益的特質構成了矛盾,為“天才構想”與“技術實現”之間劃下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鴻溝。為了把idea變成現實,科學天才們隻好做起“營銷專家”,先把自己的想法“賣”給投資人,再把想法“變現”賣給市場。如此,諸如此類的“噱頭”與“炒作”就不稀罕了。
如果說,同為軌道交通概念的國內“巴鐵一號”項目是一場徹底的騙局,其融資完全是“詐騙”。那麼,“膠囊高鐵”與獵鷹火箭通過這種“炒作”融資,則是為解決研發中的資金問題。Space X的火箭研發正是通過多次不太成功的發射試驗作為“推廣”,以及“飛向火星”的概念炒作來獲得了前后6輪總額16億美元的融資,“維珍超環一號”公司也是在一次次“炒作”中獲得了英國維珍公司等高達1.6億美元的投資來維持研發。
反觀我國政府主導、資金支持的科研體制,雖然避免了“理想”與“現實”的遙不可及,但科研效率與創新能力卻是相對短板。引入社會資本無論在美國還是我國都非常必要。如何摸索新模式,來解決“資本”與“研發”這一對矛盾,正是我們科技與金融界需要合作解決的課題。(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