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2月23日電 站在西安高鐵北站進站口,60歲的陝西藍田縣農民李玉琴拉著丈夫張志祥的袖口,不停向裡面張望。這是她第一次乘坐高鐵,目的地是首都北京。
“兒子掙錢了,叫我們到北京逛逛。”老兩口言語裡既緊張又憧憬。
“火車票放在上面,身份証放在下面。”坐過幾次火車的張志祥站在自動檢票機入口處,一邊聽著語音提示,一邊給愛人演示刷臉進站,並叮囑她要拿好証件。
順利通過后,走進出發大廳,李玉琴在一個機器人前停了下來,左右打量,嘗試溝通。在西安高鐵北站,這樣的機器人導航員一共有10個,成為往來旅客關注度最高的“服務員”。
“乘坐高鐵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站外自動購票機、刷臉進站、機器人導航等應用讓出行不再擁堵,車上微信補票等措施讓旅客深感舒心,春運正在將囧途變旅途。”西安客運段動車一隊高京十七組列車長李靜說。
當李玉琴夫婦乘坐的高鐵奔向北京時,39歲的張繼承正和同事們在西安高鐵北站信號機械室內,實時監控上百條高鐵的運行情況。
“我們電務段通常被認為是高鐵的中樞神經系統。”張繼承指著機械室內一排排信號設備,“比如,這些設備可以決定高鐵跑多快、跑多遠、怎麼跑,現如今這些都已經實現高度智能化,確保了出行安全。”
除了確保出行安全,一些新開通的山區高鐵還接入了4G信號,讓旅途不再“失聯”。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保持列車通信聯絡信號強度免受干擾,每天凌晨時分的“天窗時間”,西安通信段技術支持中心都要通過遠程監測數據,排除外界鄰頻、同頻信號干擾。
“春運期間列車開行多,人流大,加上開行夜間車輛,這就要求我們在相對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數據的分析和網絡優化任務,壓力更大,工作更緊張。”西安通信段技術支持中心主任馬莉說。
越來越多的智能化手段不但保証了高鐵出行的安全和便捷,傳統的普通列車也正將高精尖的科技手段運用其間。
春運正酣時,對於地處秦巴山區的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安康工務段來說,他們如今的工作也科技含量滿滿。大數據、雲計算分析、北斗滑坡自動化安全監測系統等高科技應用正改變著工人的工作方式。
“現在人眼難以察覺的山體變化,我們採取了北斗防災監測系統,哪怕岩體深層內部隻有1毫米級的微動,數據都會迅速傳到基站,經過大數據分析,在幾秒鐘內形成預警信號迅速傳輸到我們的平台。”安康工務段副段長向忠岸說,“對於人眼可見的山體變化,我們還在山石上布有二維碼,保証護路人員能智能識別、管理和控制,逐漸形成科學護路、養路。”(記者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