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遇到過帶異性的孩子或老人在外如廁這種令人尷尬的事情。面對普通男女分廁不能解決的難題,“第三衛生間”的出現有效地化解了這類問題。
在寶山區科技環保新型公廁月浦北安路公廁,記者見識到了傳說中的第三衛生間:專為兒童安裝的迷你便池、馬桶和洗手台,嬰兒護理台和兒童安全座椅,供特殊人群使用的輪椅回轉通道、坐便器、洗手台……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附近有很多老人都把這裡當成家裡的廁所了。”公廁進出的人流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很多老人與管理員親切地打著招呼。管理員介紹說,作為引領革命前鋒的綠色生態特色廁所,月浦北安路公廁充分實現了生態化、無味化、智能化和美觀化,同時還專設第三衛生間,不僅能夠實現無障礙廁所和母嬰室的功能,還能給需要陪同行動不便的異性同伴如廁的人提供極大的方便。除了能讓家人陪伴一同進入之外,老人們也能安心獨自如廁,因為其中裝有安全抓杆和呼叫器,全自動控制室也動態監控每個廁位的使用情況,能夠充分保障安全。
“這裡比單獨在家中上廁所還要放心嘞!”一位老太太碰巧從第三衛生間中走出,笑著插話。她身后,另一位母親正推著嬰兒車匆匆走入門內。
據了解,很多發達國家都有第三衛生間,被視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之一。但國內第三衛生間還沒有得到全面推廣,大部分都集中在旅游公廁裡,尚未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世博會以來,上海逐步拉開了“公廁革命”的序幕,第三衛生間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據統計,上海自2014年開始試點推出第三衛生間,目前已有250余座。根據上海綠化市容部門的最新要求,今后,上海新建公廁必須配建第三衛生間,對現有公廁改建困難的,則可依托無障礙廁間改造,添置相應設施設備來滿足需求。目前,上海第三衛生間的配置目標是分別有10%上海中心城區和8%郊區的一、二類環衛公廁配有第三衛生間,這讓第三衛生間的推進動力更足。
但是相比於發達國家,上海第三衛生間的數量依然較少,主要原因之一是空間限制,近年來上海公廁新建數量很少,很難再為增設第三衛生間騰出地方。因此,除了第三衛生間的建設外,上海還在公廁智能建設、生態綠色廁所等方面作了積極探索和創新,尤其是人性化服務與智能化管理。
在友誼支路新型公廁,門廳中懸挂著的電子顯示屏,上面公廁內的實時溫度、濕度、布局和廁位使用情況等信息一覽無遺,讓管理更加便捷。想用廁所,不用一直排在門口等著,坐在外面就能實時看到。這裡的智能系統還能計算使用者的如廁時間,如果超過18分鐘,將自動報警給公廁管理員,提醒其前往廁間查看,以免使用者發生意外而長時間無人發現。在普陀區富水路公廁,抬頭就能看到整個建筑的外牆上都繪有櫻花盛開的美景。廁所一側有一座木制小亭,另一側是個小瀑布,配有夜景燈光。若不細看,根本想不到會是一座公廁。公廁門口還有一個觸摸屏,如廁者可以為公廁打分。
一座座曾經的“重口味”,如今已經接踵蛻變成了“小清新”。上海“廁所革命”正在創新社會公廁管理和服務手段,打造市民滿意、行業領先、體現國際大都市形象的文明公廁,真正使“方便之處”成為“文明之窗”。(董煒艾 記者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