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熙熙攘攘的王府井,記者在大紗帽胡同發現一座老舊廁所如今煥了新顏,一掃原來“臟亂差”的印象。
“自胡同拓寬之后,我們將這個公廁升級成二類廁所,不僅在干淨整潔上下功夫,加裝換風系統、除臭機,還安裝電暖氣、空調、熱水洗手裝置和感應燈,以及專為老人增設老年呼叫器、防滑扶手及便池,讓人感到冬暖夏涼、方便舒適。去年東城區完成了130座公廁改造,今年還將改造108座。其中老城區公廁改造會與古都風貌結合,內部裝飾也很漂亮,像回家一樣。”北京東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基建科馮磊春節期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每日人流量超大的西客站,公廁的利用率相當的高。“去年1—10月西站地區20對(座)公廁為過往旅客提供如廁服務約2879.3萬人次(日均9.5萬人次)。我們去年4月—8月對西站地區9座固定水沖式公廁實施升級改造,投入使用的效果很好。”北京西客站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陳羨震介紹。
也許,“唯廁是臭”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根深蒂固,而廁所是一個城市文明的標志。隨著社會文明發展和經濟水平提升,我國公共廁所狀況亟待改善。近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開展“公廁革命”的理念和意義。目前,北京正以科技為支點悄然撬動這場“革命”。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環衛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具體實施當中,將通過創新科技建設一批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的新型公廁試點,引導帶動全面提升公廁服務品質。如在東城平房區街巷胡同公廁重點實施防凍、保溫、除臭、節水技術應用﹔在朝陽區實施城鄉結合部公廁試點真空排導、糞便資源循環利用改造,借鑒住建部廁所革命推廣經驗,採用真空排導技術,促進節水、節電、糞尿資源循環利用﹔在海澱區高新技術產業園試點智能公廁建設,包括人臉識別出廁紙、如廁人員自動統計、空氣質量溫度監測、室內空氣調節系統等關鍵技術。
據統計,北京市目前共有公共廁所1.9萬多座,有關管理部門已把公廁定位為公共服務設施,並把公廁規劃布局目標寫入了北京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升公廁服務品質已然是廁所革命的重要舉措。目標是在2018年完成500座公廁的升級改造,到2020年全市公廁等級將100%達標。(記者 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