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快評:防范網絡風險 安全素養不可少

2018年03月05日08:22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防范網絡風險 安全素養不可少

  智能攝像頭上“搗搗鬼”,APP上打“馬虎眼”,“掃一掃”中藏危險……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對網絡安全問題深有感觸,構建更全面的網絡安全體系已成為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說,去年工信部下架改號APP超過2000個,其中利用新手段破壞網絡安全事件佔比相當大。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祎則認為,網民應具備一定的防身技能,相關部門也要在預警防御上有新突破。

  其實,一些網絡安全事件的受害者,不一定是被技術水平強大的黑客專門盯上了,而是在使用互聯網產品時麻痺大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作為網絡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應當具備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與能力。

  以最近時有媒體曝光的網絡攝像頭泄露隱私事件為例。一些用戶購買不正規的小廠商生產的攝像頭,其本身的安全水准就不達標,所以很容易被人竊取監控畫面﹔很多用戶在使用遠程監控功能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隱私被“直播”到了網上。發生這些問題,既有廠商沒有履行提醒和告知義務的原因,也有用戶對產品屬性和功能了解不夠全面的原因。

  互聯網安全不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種素養。就像在現實中,你家安裝多高級的防盜門,是技術問題﹔而出門時有沒有把防盜門關嚴實,會不會在關上防盜門的同時留下了一扇敞開的窗戶,則是安全素養問題。

  相比之下,機構用戶更應該把網絡安全素養放在網絡安全工作的中心位置。

  跟個人用戶不同,機構用戶維護系統的成本較高,一些機構的軟件系統長期不更新,埋下了安全隱患。這兩年常有新聞曝光,機場、高校等公共機構成為勒索病毒的受害者。這些受害機構,平時使用較為傳統的網絡安全防護手段,在網絡安全方面的投入較少,一旦中招,就導致大規模的設備癱瘓。

  面對花樣百出的網絡安全問題,政府部門同樣也要不斷提高互聯網安全意識,用符合互聯網規律的治理手段,對危害互聯網安全的違法犯罪分子實施精准打擊。

  “徐玉玉被詐騙案”曝光以后,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成了公眾關心的痛點。據報道,2017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7.8萬起,查處違法犯罪人員4.7萬名,同比分別上升55.2%、50.77%。盡管公安機關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強,但電信網絡詐騙作案人員依然存在僥幸心理。

  被動的、事后的打擊,顯然不足以建立起完善的網絡安全體系。政府部門應針對網絡安全問題制定新規則,從源頭上掐斷違法犯罪者的命門。比如,平台如何管理用戶數據,如何定義網絡隱私,就需要新的規則界定。

  正如很多人所說的,網絡技術本身無所謂好壞,它既可以服務於大眾,也可能成為公共安全的毒瘤。顯然,隻有確立了正確的意識,具備了必要的安全素養,才能確保技術始終走在正道上。(王鐘的)

(責編:喻紅(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