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數顯手環佩戴在劉奕漢老人的手腕上,全天無間斷地測量著他的血壓、心率、體溫等健康指標,同時將數據同步傳輸到子女、醫生都可實時掌握的管理平台上。平時,子女在客戶端上可以“視頻探望”,老人“近在眼前”﹔若遇緊急狀況,老人隨時隨地可一鍵呼救……
這是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山東濰坊“戶戶養老”項目現場看到的情景。這個入圍國家發改委“基於北斗的民生關愛重大應用示范”的項目,正試圖建設一個智慧養老生態圈。項目負責人李立波告訴記者,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這個項目20名左右的客服人員,可望涵蓋全市165萬左右的老年人,“相當於1個人服務8萬人”。
高科技+人性化,伴你頤養天年
在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的當前,嘗試用科技手段撐起養老生活,李立波不是唯一的踐行者。
在國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產品,正迎合著老年人在文化娛樂、養生健身等方面的需求,並將家庭、社區、醫院以及其他養老資源有效對接,改變著傳統的養老模式。
古靈精怪的“阿鐵”,一邊播放著傳統民歌和現代舞曲,一邊跟著節奏跳起舞來,引得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的老人們笑聲陣陣。
自從兩年前,“阿鐵”和其他9位機器人兄弟入駐該中心以來,他們憑著智能看護、親情互動、遠程醫療等多種“絕活”贏得了老人們的歡心,在他們看來,“阿鐵”們更像是能歌善舞的陪伴者,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
老齡化時代裡,“老有所依”的話題依舊沉重。一方面,年輕人肩負職場壓力,無暇其他﹔另一方面,“空穴老人”現象日趨嚴重,誰來化解養老焦慮?在雄心勃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我國提出要打造一個年銷售收入達300億元的服務機器人產業,“阿鐵”便是該計劃的代表作之一。
在北京房山閻村鎮老年人服務中心,智能體測儀是老人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的“玩意兒”,他們往上一站,握住手柄,就可以看到血壓、血糖等體征指標,這些指標還可被傳至網絡信息平台和親屬客戶端,供醫護人員和家人參考。
在天津,具有遠程操控功能的智能電動康復護理床的應用,不僅幫高齡、長期臥床人員告別了自主翻身、起坐的煩惱,還幫他們解決了排泄、沖洗等難題。
養老究竟是應當“頤養天年”還是“余渡殘年”?科技養老,讓我們有了完美答案。正如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喬躍山所言,要利用信息技術革新傳統養老方式,推動智慧健康養老。
“關鍵因素在於科技創新,技術紅利可以改造現有養老模式。”對科技養老有深入研究的北京科技咨詢協作服務中心主任李雨楠認為,“政府和企業要利用科技創新的力量帶動養老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除了已經落地的科技養老裝備,更多新技術正在巨大的市場面前擦掌摩拳,躍躍欲試。
政策紅利+萬億市場,引巨頭紛紛搶灘
將復雜功能“傻瓜化”,隻需按下“想家寶”遠程陪護機器人上的按鍵,視頻通話就變得像看電視一樣簡單﹔一鍵實現的,還有“面對面”智慧養老平台,老人可以和養老機構、醫生、服務人員等實現多向視頻交流。
在國內遍地開花的老齡產博會中,上述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涌現。無疑,市場剛需加上政策紅利,引燃了企業熱情,引爆了科技養老市場。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去年2月,《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將智慧養老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一個超過萬億的市場空間被釋放出來。
由此,被視為慢熱型投資的養老產業,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科技巨頭搶灘入局。
阿裡巴巴在北京布置好了“智聯網養老樣板間”,它以智能音箱“天貓精靈”作中控樞紐,輔以高清無線攝像頭、各種傳感器、智能開關、LED智能燈等,老人隻需要一句話,智能家居控制、語音購物、手機充值、叫外賣、音頻音樂播放等片刻搞定。
今年1月份,法國KRG智慧養老公司的SeniorAdom系統落戶中國。該公司負責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不同於傳統監護設備,SeniorAdom系統不需要使用者佩戴手環和攝像頭,隻需將系統連接到房間內的傳感器,經由內部核心算法,使用者便可獲24小時保護。”
“目前中國養老格局是‘9073’,即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深圳兆方投資掌握著多個科技養老項目,在其總裁張弦看來,借助大數據手段,為居家老人建立智慧化的O2O養老平台很有必要:當老人有需求時可隨時下單,O2O平台將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數據,通過系統分類、匹配用戶需求,及時派出服務人員,為老人上門提供包括家政、理療、心理等相關服務。
概念多於現實,智慧養老還有長路要走
雖然政策從“大水漫灌”過渡到了精准推進,但智慧養老仍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其中涉及的標准、技術、模式等諸多問題仍需時間去攻克。
“缺乏頂層設計,且政出多門、標准不一,嚴重束縛了養老企業的技術合作和市場拓展。”華齡智能養老產業發展中心理事長朱勇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說,有企業投入了近千萬元對某醫院使用的醫療信息系統進行改造,可由於標准不對接,該系統無法在不同項目間有效應用。
此外,數據匯聚集中還有待加強。有業內專家指出,智慧養老平台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平台業務內容豐富,涉及多個職能部門,往往面臨數據導入平台不暢的問題,且不同部門導入的數據存在量大、異構、冗余、相斥等問題。
作為山東唯一承建“智慧養老”國家級示范項目的企業,藍創科技董事長李立波的“戶戶養老”項目雖然理論上有實現“1個人服務8萬人”的可能,但如何從理論變成現實,通過互聯網去建設一個智慧養老的生態圈,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內智慧養老產業還處在一個市場開拓階段,大多數項目還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或盈利模式,智慧養老‘概念多於現實’。”長期研究老年病的趙麗宏大夫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在需求對接之外,“養老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最終要靠市場收入,如何進行資本運作、資源分配等,需要一個較為復雜的商業模式,以真正啟動這個市場。”而這也是化解養老焦慮,讓科技承擔起養老生活的關鍵。(記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