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一直在有力地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
“海斗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B類先導專項於2014年啟動,這是中科院瞄准國際深海科技前沿,致力於攻克系列全海深關鍵核心技術,建立我國深淵學科體系的重大部署。這意味著我國深淵科考邁出實質性步伐,也是我國全海深科研、探測及相應工程技術能力建設的第一步。
2016年6月,中科院深淵科考隊執行了我國第一次全海深綜合深淵科考任務,“蛟龍”號重返馬裡亞納海溝,開展深淵基礎科學調查研究。此次科考,“海斗”號成為我國首台下潛深度超過萬米並成功完成萬米級深淵科考應用的水下機器人,使我國成為繼日、美兩國之后第三個擁有研制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並首次獲取了萬米以下深淵及全海深剖面的溫鹽深數據。
2017年8月,“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海試的成功,使我國在深海科考領域又增添一大國重器。
走向深海並不容易。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海水帶來的高壓。“蛟龍”號在7000米處的壓力是700個大氣壓,再往下4000余米,還要增加400余個大氣壓,對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來說,相當於一平方米面積上要頂著一萬噸的重物。這麼大的壓力加在潛水器上,對潛水器的材料、結構設計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戰,控制、水聲通信等也都是研制過程中難啃的技術骨頭。
“蛟龍”號、“深海勇士”號給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研制積累了很多經驗,使我國能夠縮短研制時間。但這樣針對極限環境的研究注定很難尋求國際合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萬米潛水器研制過程中,技術攻關將推動我國相關領域的原材料生產、加工等一系列工業基礎的提升,這都將對國家未來的裝備制造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我們堅信,正在研制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將帶領我國科學家到達地球上最大深度的洋底開展科學作業。(記者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