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太太用二維碼賣糖葫蘆。她說了,用二維碼有四大特點:不找錢、講衛生、不看臉色、沒有假幣。”8日下午,科技部部長萬鋼在科協界別的小組討論會場,給在座的政協委員們講起了小故事。“為什麼說不看臉色呢?”萬鋼接著說,“以前賣了很多小錢要到銀行去換大錢,給人家找麻煩嘛!”
這就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新四大發明”之一——移動支付。
現在,我家還放著一個零錢罐,它曾是我出門買菜的好伙伴,但現在,菜場裡幾乎每個攤位前都擺著二維碼。今天,我看著零錢罐裡的硬幣和一毛、一塊的紙幣,不禁心生憂愁——啥時候能把它花完?
前幾天我在政協會場買餐票,習慣性不帶現金,隻好問工作人員能否手機支付。工作人員似乎習以為常,把手機放桌上:“掃二維碼轉賬吧,我給你墊上。”
這就是身邊的科技創新。
兩會開幕前,有同行開玩笑:“張老師,今年搞點啥大新聞?”我也開玩笑地回:“科技領域能有啥大新聞,有人關心嗎?”這位同行發了兩個哭臉的表情:“科技太專業,我們都看不懂。”潛台詞是,因為太專業,所以不主流。
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態度。
科技自帶“高冷”光環,讓人心生敬意的同時,也讓人覺得距離遙遠。似乎一提科技,就是量子衛星、深海空間站,就是大飛機,就是載人航天。其實,科技本就是“科學”加“技術”,科學需要點知識儲備才能弄懂,但很多技術,已成為深入生活的陪伴。科技並不特指“看不懂的東西”,也不特指“最高端的東西”,它不神秘,也常常“潤物細無聲”。而且,你我已須臾不可離。
比如,前段時間直播答題火熱,某平台報告顯示,正確率最低的一道題,是問手機中常用的GPS定位用了哪項物理學成果。這一題隻有3%的人答對,答案是相對論。
當然,你並不需要完全了解相對論中的“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時空告訴物質怎樣運動”,你也不用為手機的定位功能感謝愛因斯坦。但你若願意因此多花一點點時間了解科技,了解科技界,那便也很好。
畢竟,誰也無法預測,今天出台的這一系列看起來似乎與老百姓毫無關系的政策,比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比如推動人才分類評價,比如加強基礎研究,會在十年、二十年或者百年后,怎樣深刻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