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取代人工導診 多種機器人應用智慧醫院

深圳多家醫院布局醫療大數據研究應用

2018年03月15日09:01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機器人導診 機械臂配液

  智能機器人取代了人工導診(軒慧/《廣州日報》)

  導診機器人(軒慧/《廣州日報》)

  配藥機器人(軒慧/《廣州日報》)

  送藥機器人(軒慧/《廣州日報》)

  智能機器人在深圳醫院使用又進一步深化。本周起,在北大深圳醫院門診大廳,人工導診被徹底取消,轉而替代的是三台萌萌噠的機器人。盡管人工智能目前發展有待完善,但其在醫院的應用已廣受青睞。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相對於這些直觀的智能化設備,智慧醫院后台的建設也越來越深入,深圳越來越多的醫院在布局醫療大數據的挖掘整理,而這也會進一步促進智能機器人在醫院更深入的應用。

  萌機器人上崗 取代人工導診

  “請問頭痛符合哪種描述?是否患有鼻塞?是否嘔吐?建議您到醫院呼吸內科或耳鼻喉科就診進行系統診療。”在北大深圳醫院出現的三台導診機器人在人群擁擠的診療大廳中央非常吸引眼球。

  這些小家伙可接受患者的業務咨詢和疾病導診,還能指路。在這三台機器人在門診大廳試用月余后,從本周開始,北大深圳醫院開始嘗試讓其徹底代替此前安排的四名導醫人員。其實導診機器人在各醫院均已應用數年,但徹底取代人工導診還屬少見。

  北大深圳醫院目前每日門診量平均1萬人次左右,此前四名人工導診員一上班基本就處於連軸轉狀態。該院門診部護理副主任李粉玲介紹,“撤掉人工導診,使用三台機器人后,效果還不錯,能滿足市民需求。”

  不過,目前機器人的本領還待“升級”。記者在現場看到,導診機器人時而反應靈敏,時而效率較低。據介紹,其運行對網速要求較高,因此還需進行相應調試。此外,目前雖然可提供疾病導診服務,但還不能進行具體的醫生介紹及預約挂號。

  靜脈配液機器人 完成幾十道工序

  作為廣東省智能化護理的示范醫院,北大深圳醫院和科技企業聯手,在智能化護理上走在深圳前列。記者了解到,最有人氣、受到護士和患者歡迎的就是自動輸液監控系統。該系統最早在該院脊柱外科使用,由臨床移動護理終端NDA、智能輸液監測器、藍牙物聯網中心組成,實現從醫囑下達、輸液擺藥、配藥到執行的全流程監控和信息追溯。記者昨日在該科住院病房看到,輸液袋均挂在一個類似挂衣鉤的設備上,原來這就是液體余量感應器,可以自動監測患者輸液的剩余量,提前對護理人員進行提醒。

  “藥量低於五毫升就會自動報警,這讓我們清楚知道何時接瓶拔針,工作更有計劃性。”脊柱外科護士黃鶴亮指著手中的PDA設備告訴記者。而這也增加了家屬陪護的自由度,無需在床邊緊盯輸液袋,擔心輸完回血。他表示,這些設備將護士從機械重復性勞動中抽身出來。

  此外,這些智能化設施還提升了醫療的安全性。過去,患者所需的靜脈輸液藥物都要依靠護理人員手工配置,不僅容易出現人為差錯和污染,對患者安全形成潛在威脅,而且化療藥物等高危藥品還會對操作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響。該院目前使用的靜脈配液機器人可以通過機械臂靈巧、精確地完成消毒、開瓶、罐液、抽吸、再消毒、輸注等幾十道配液程序,機器人還會將配液后產生的醫療垃圾自動分類,有效避免銳器扎傷風險。

  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智慧系統讓用藥更安全也在更加深化。昨日記者從北大深圳醫院獲悉,目前該院在深圳率先設置合理用藥事前審方系統,以監督醫生合理用藥。“以前是患者付費取藥后再審核,其中有時間差。”該院藥劑科藥師劉超然告訴記者,目前實行的審核系統會在醫生開方時就審核:“如果系統顯示藥品說明書和醫囑不一致,就會對醫生處方進行彈窗攔截,醫生需要解釋方可通過。”

  他舉例說,比如腫瘤科使用的嘔吐藥一般使用五天,如果第六天還使用,系統就會提醒醫生是忘記叫停了還是需繼續加量。

  一滴血一口痰 錄入數據庫中

  無論是導診機器人,還是自動輸液監控系統,這些智能設備運行的時間越長,應用的科室越廣泛,就越有助於大數據的搜集整合。北大深圳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護師孫詠梅介紹,目前他們正在通過自動輸液監控系統去設計一些研究項目進行數據挖掘利用,以作為改進工作的依據,讓病人更快恢復。

  由於在個人健康、醫療應用、醫學研究及公共衛生上應用前景廣泛,目前深圳各醫院均在緊鑼密鼓地布局醫療大數據。記者了解到,南山區人民醫院利用大數據技術與騰訊在醫療影像、醫學診斷等多方面合作,進行AI醫學影像應用探索,在臨床上實現對早期食管癌的篩查准確率高達90%,可以有效輔助醫生發現癌變征兆。

  而深圳二院也於2月初與騰訊簽署協議共建“智慧醫院”醫療服務雲平台和“醫療AI聯合實驗室”。通過雲平台,深圳二院可以實時獲取患者離院后的數據,實現隨訪管理移動化、遠程化,這有助於對疾病復發風險進行預估預判。

  3月6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在深圳率先開設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研究中心。在談及其意義時,中山七院院長何裕隆說,臨床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將提供完善的統一隨訪平台,使醫護人員能非常便捷地篩選病例及查看所有的診療記錄,從而形成一套以疾病為中心的臨床科研數據支撐體系。

  “未來,患者走進醫院后,哪怕被抽一滴血或是一口痰,都會被錄入數據庫中心,這些資料都會成為醫護人員研究疾病的基本資料,從而為制定精准醫療方案提供更精准的依據。”何裕隆表示,這有助於對患者健康狀況進行有效監測及預測,為疾病治療爭取時間,有助於提高治療方案的准確性,甚至為患者節約大筆治療費用。(記者 鮑文娟)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