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3月25日電 16歲上大學,30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生導師,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最近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這就是盧柯。職業科學家,是他的自我定位。
盧柯與其團隊的合影(照片中間身著淺色襯衫者為盧柯,2014年6月4日攝)
盧柯的研究組,在位於沈陽市文化路的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多年來,其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開發納米結構金屬制備技術,探索納米結構金屬優異性能,成果在國際納米結構材料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結構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是盧柯研究團隊最引以為傲的成果之一。從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隻有盧柯小組在從事這一研究,長達6年,孤軍奮戰。
盧柯說,做科研,就像海灘尋寶,“如果你撿貝殼,那你一輩子就停留在這樣一個高度﹔如果你找准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表面納米化”就是盧柯要挖的珍珠。其開辟的納米孿晶材料、納米層片材料以及梯度納米結構材料等研究方向,引領國際潮流。
現在,表面納米化技術成功應用於寶鋼冷軋廠拉矯輥,大幅度提高了拉矯輥使用周期﹔“納米孿晶結構”為開發高綜合性能納米金屬材料開辟了新途徑,納米孿晶材料的創新,增強了材料的塑性。
盧柯表示,納米結構材料領域的研究,將對未來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他介紹,納米結構材料將提升現有材料的性能,比如,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對材料輕質高強提出了很高需求,通過納米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鋼鐵和鋁合金的強度,從而實現減重﹔同時,材料科學“隱形”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手機的更新換代就與材料的進步息息相關……
扎根東北的盧柯,十分關注當地的振興發展。
“對遼寧來說,全省工業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來自與材料關系密切的裝備制造、冶金、化工三大行業。我們要促進原創,要補基礎,從整個科學基礎、技術基礎補起,從根上抓起,努力把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級高水平的研究平台。”
盡管早早成名,盧柯仍然堅持在一線研究、教學。
“我們晚上10點離開,盧老師實驗室的燈總是還亮著。”學生張寶兵說。
盧柯認為,科學研究是興趣驅動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藝術,理想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動力。這些年,他都會給每一位畢業生送一本名叫《博士還不夠》的書,告誡學生,從博士到科學家,路還很長。
“現在年輕的科研人員研究條件更好了,希望他們能致力於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成為一流的科學家需要使命感,要讓自己的研究回饋社會、報效祖國。”盧柯以此冀望學生,策勵自己。(記者 羅捷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