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3月23日電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動物飢餓時,某種特定的神經元活動會抑制慢性疼痛,讓其前去覓食。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為新的止痛療法提供靶點。
美國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團隊讓小鼠24小時不進食,發現它們的神經回路對尖銳疼痛和長期炎症疼痛產生不同反應。飢餓的小鼠對銳痛反應如常,但對炎症疼痛的反應弱於吃飽的同伴,與服用嗎啡等止痛藥效果類似。
銳痛是疼痛感知神經元在受到外界直接威脅后被激活的結果,比如手被刀片割傷感受到的疼痛﹔而炎症疼痛是相對鈍性的、長期持續的疼痛,一般與免疫反應相關。
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在極度飢餓情況下,約300個名為“刺鼠基因相關蛋白”(AgRp)的神經元被激活,並投射於腦橋臂旁核這一腦區,從而顯著抑制炎症疼痛,卻不影響對銳痛的反應。
論文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貝特利說:“動物受傷倒不要緊,關鍵要能克服疼痛,補充生存所需的營養。”
不過,研究人員說,這一新發現的機制是否適用於人類還需進一步研究。(記者 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