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太快”,這恐怕是很多人對中國科技更新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一感受。驚嘆之余,更多人也在追問:中國創新為什麼能?但我們也必須正視,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鴻溝還未完全填平,應用創新居多、原始創新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緩解。隻有在基礎創新領域執著地探索未知,我們才能真正佔領科技創新制高點。
“手機支付還沒用習慣?抱歉,它可能又要宣告結束了!”最近,隨著微信、支付寶同時啟動高速“無感”支付,這樣的感嘆在朋友圈中刷了屏。所謂“無感”,是指把車與支付寶或微信賬號綁定,車牌就變成付款碼,下高速時便可自動識別車牌並付款。這項令人驚嘆的“黑科技”無疑又一次標注了中國創造的新高度。
誰能想到就在去年,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新四大發明”還讓“歪果仁”們羨慕不已,而今天手機支付的時代似乎就要宣告結束﹔幾年之前生物識別技術還只是實驗室裡的一個假想,而如今“刷臉”吃飯已經變為現實場景……新技術迭代更新速度之快遠超想象,以至於有創業者感慨“從藍海到紅海再到血海隻要一周,想搞員工培訓都不知該講什麼”。
“快、太快”,這恐怕是很多人對中國科技更新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一感受。而事實上,對於這種“快”,中國人早就習以為常。在大型物流中心,千百個機器人嫻熟高效地分揀包裹,智慧物流的概念已經照進現實﹔在國際會議現場,語音識別給計算機系統裝上“耳朵”,各種格式的音頻分分鐘就能轉成文字﹔在電腦屏幕前,VR技術營造的三維空間打破了虛擬和現實的邊界,網購足不出戶也能體驗真實。不夸張地說,新經濟之門在創新之軸的帶動下,正迅速向我們開啟﹔無數雨后春筍般的新技術應用,接力為中國人的生活帶來看得見的改變。中國科技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連美國硅谷最頂尖的風投公司合伙人都不得不承認:美國科技公司開始模仿中國同行,中國是科技創新的希望田野。
驚嘆之余,更多人也在追問:中國創新為什麼能?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創新人才的主觀能動性不容忽視,但時代蘊含的社會條件更是創意迸發的陽光雨露與適宜土壤。有研究者曾經通過縱向對比探究了中國古代科技興衰的原因,結果發現舉凡科技發明井噴的朝代,無一不是政治清明,思想自由,學術獨立,教育健全,創新得到鼓勵的“盛世”。揆諸當今中國,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層出不窮,不管從哪方面看,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明創造爆發期。欣欣向榮的經濟發展為創業者提供多元機會,優惠有力的扶持政策讓弄潮兒免除后顧之憂,“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奇思妙想有更多落地可能……當“經濟”“政策”“氛圍”三維互動,創新精神就能茁壯成長。
“以前我們是有什麼做什麼,現在是你想怎麼干,我們國家都有能力、能夠干成。”不斷涌現的國之重器和創新成果,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由衷贊嘆“厲害了,我的國”,但欣喜贊嘆之余,我們也必須正視,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鴻溝還未完全填平,應用創新居多、原始創新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緩解。有統計顯示,全球近七成的手機是中國制造,但隻有不到5%裝配了“中國芯”﹔超高精度機床和材料學並為工業之母,這一領域日本遙遙領先,而中國仍需大量進口……事實無比清晰地告訴我們,中國的科技創新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還必須下更大功夫鑽研核心技術、探索更多“從0到1”的元創新。隻有在基礎創新領域執著地探索未知,我們才能真正佔領科技創新制高點。
史蒂芬·科特勒曾在《未來世界:改變人類社會的新技術》中從實驗室角度探討了未來科技的發展,思維上傳、人工視覺、小行星採礦等不再遙不可及,仿佛就是“明天”。的確,邁入創新型社會,技術迭代大大提速、科技競爭愈發激烈,倘若自主創新突破不了,被未來拋棄就是大概率事件。尤其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原始創新、技術突破等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提出“美國創新戰略”,歐盟啟動“地平線2020”科研計劃,俄羅斯發布“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各主要經濟體正鉚足干勁、加緊布局,在這樣彎道超車的關鍵節點,我們尤須堅定不移、沿著自主創新道路走下去,培厚創新的社會土壤。
“刷臉”技術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在全世界正在掀起一股熱浪。事實上,技術變化看似“無感”,是在不經意之間悄然發生,但實際上依賴於全社會營造的環境與氛圍。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風口上,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為弄潮兒營造寬鬆的環境,我們就能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