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品種又添倆“新丁”:“新農大3號棉”和“新農大4號棉”。3月29日,新疆農業大學傳出這一喜訊。
“新農大3號棉”和“新農大4號棉”是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陳全家團隊培育出的棉花新品種。他們將長絨棉的優秀基因“嫁接”到陸地棉上,成功改良了陸地棉的纖維品質。
兩個新品種在沙灣縣的試驗示范表明,與當地常種的品種“新陸早36”相比,棉花產量分別增加了17.9%和20.2%,馬克隆值分別達4.7和4.3,衣分分別為43.7%和46.6%,纖維長度分別達到33毫米和32毫米,具有長絨棉優良纖維的品質。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和唯一的長絨棉產地。如何將長絨棉的優秀基因“嫁接”到陸地棉上,提高陸地棉的產量和纖維品質,以滿足棉花生產和紡織工業的要求,成為新疆科研人員的一個挑戰。
從2014年開始,陳全家團隊承擔了自治區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棉纖維發育相關基因表達分析及鑒定、挖掘與利用研究”。團隊結合傳統育種技術,開始對長絨棉優異纖維形成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團隊通過轉錄組學方法,鑒定了海島棉不同纖維發育時期特異表達的基因,通過構建遺傳群體對影響海島棉纖維長度、比強度、馬克隆值、整齊度、伸長度等主要性狀,進行初步QTL(數量性狀位點)定位﹔還從22個棉花纖維品質QTL中,篩選、克隆了6個可為新疆棉花纖維品質改良的基因,再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驗証候選基因與纖維發育的關系,獲得10余種棉花抗虫抗病優良纖維轉基因棉花種質。經過3年努力終於成功。
該項目初步揭示了長絨棉優異纖維形成的分子機制,為我國長絨棉優質品種的標記輔助選擇和優質性狀基因的克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何萌 記者 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