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顯微學與顯微譜學及其納米地球科學應用”專題研討會召開

2018年04月07日11:5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本月6日至8日,首屆中國“顯微學與顯微譜學及其納米地球科學應用”專題研討會(Micro-Spectroscopy & Nano-Geosciences 2018)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辦。來自中國科學院、法國蘭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加拿大同步輻射光源軟X-射線光譜顯微學線站、台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國內外78家單位的21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本屆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微束分析測試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院重點實驗室、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國際岩石圈計劃中國全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委員會協辦。

會議學術委員會包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任)李獻華、南京大學物理系院士都有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院士周忠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院士沈樹忠、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潘永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進輝、法國蘭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謝樹成、西北大學教授張興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楊挺。

會議組織委員會包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任)李金華、研究員楊蔚、研究員李秋立、研究員趙亮,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谷林,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殷宗軍。

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

開幕式由李獻華主持,他介紹了會議的主旨,會議學術委員會和組織委員會的構成,楊進輝和都有為先后致開幕辭,楊進輝高度肯定了顯微學和顯微譜學在地球科學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並代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感謝蒞臨會議的領導和專家,祝願會議圓滿成功。都有為回顧了納米地球科學的形成歷史和發展現狀,強調了顯微學技術對納米地球科學學科發展的推動作用,並對納米月球科學和納米宇宙科學的未來提出了殷切希望。

李獻華致辭(主辦方供圖)

楊進輝致辭(主辦方供圖)

都有為致辭(主辦方供圖)

本屆專題研討會歷時3天,針對納米地球科學與行星科學前沿研究所急需的相關顯微結構與顯微譜學技術,組織了“激光顯微術進展與前沿:從傳統科學研究到高精尖儀器研發”“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術:從高新技術應用到國家大平台建設”“電子顯微學技術:從微納尺度到原子水平的成像與結構解析”“離子探針與納米地球化學:科學引領與技術發展”“納米地球科學技術及其在行星科學中的應用於展望”五個專題開展相關研討。

研討會上,李金華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教授琚宜文作大會報告。李金華從顯微學和顯微譜學技術的物理基礎與科學背景、前沿交叉與應用實例、面臨機遇與未來展望三個方面,總結了顯微學與顯微譜學及其納米地球科學應用的現狀與未來﹔琚宜文提出納米地球科學相關的多學科交叉融合也是當前科技創新的生長點。

隨后,林楊挺和楊蔚分別對“中國行星科學研究現狀與未來”和“月球樣品返回及后續研究計劃”做了特別介紹。與會專家針對中國未來月球、小行星和火星採樣返回后續科學研究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對分析技術和研究方案等提出多項建議。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嫦娥五號即將從月球返回樣品,顯微學和顯微譜學作為其必備的研究手段,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將多種顯微學和顯微譜學分析技術進行資源整合和聯合攻關,是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

研討會凝聚了國內外顯微學和顯微譜學中青年科學家隊伍。會后,與會專家將致力於搭建一個世界級的納米地球科學研究虛擬平台,推動以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納米離子探針和同步輻射為代表的先進顯微結構學與顯微譜學技術在地球、行星與海洋科學中的交叉應用,提升我國納米地球科學研究水平,並為我國培養相關后備技術人才,為未來納米地球科學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將促進企業需求和高校院所科技資源有效對接,推動產學研用有效結合。

據悉,第二屆中國“顯微學與顯微譜學及其納米地球科學應用”專題研討會將在西安舉行,由西北大學承辦,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代表第二屆組織委員會在會上發表承辦宣言。

(責編:姚欣雨、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