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操作系統生態體系亟待建立

2018年04月26日13:53  來源:經濟參考網
 
原標題:自主可控操作系統生態體系亟待建立

  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日益突出,核心技術則是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所在。業內人士表示,網絡強國指的不是規模上的強,而是要具備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在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領域,未來必須優先進行產業布局,扎穩根基。

  網絡強國需自主可控

  “我國應加快基礎性核心技術的投入與研發,盡快在基礎性、關鍵性核心技術上掌握話語權和主動權。”北京技徳終端技術有限公司CEO張耀斌表示,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目前最大的隱患,信息技術領域基礎軟硬件的安全可控關系國家安全,也關系產業興衰。

  張耀斌認為,經過若干年的發展,中國互聯網基礎建設與商業市場的發展已經領跑全球,電子信息行業的工業制造能力也在全球都處於領先的位置。但不能僅僅依靠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工業規模化的制造能力建設網絡信息強國。

  張耀斌說,之所以強調信息領域軟硬件“核心技術”,是因為任何信息終端設備和應用軟件都建立在它們之上。如果它們受制於人,那麼由此構成的信息系統就像沙灘上的建筑,在遭到攻擊時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所以所謂強,不是說規模上的強,網絡強國,一定是要建立在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基礎之上。

  國產操作系統應用生態亟待建立

  張耀斌表示,芯片和操作系統是信息技術領域最核心的兩個方面,在過去幾年裡,國家投入大量的資源以支持自主芯片的發展,飛騰、龍芯、申威等高性能通用芯片的發展成果顯著,計算性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展訊、麒麟等基帶芯片也逼近國際先進水平。但相比芯片,國產操作系統由於應用生態的缺陷,商業化進程比較緩慢。

  在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領域,生態體系建設是發展的主要瓶頸。張耀斌表示,除了專用信息設備外,服務器、桌面計算機、移動智能終端是操作系統比較廣泛的適用領域,傳統意義上的國產操作系統主要針對服務器與桌面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基於Linux進行二次開發。

  “國產服務器操作系統已經完全具備替換能力,而且已經實現規模化應用,桌面計算機國產操作系統的技術性能也已經完全具備替換水平。”張耀斌說,像麒麟操作系統、深度操作系統從使用體驗上都達到較高水准。

  但需注意的是,雖然技術已達較高水平,但應用建設仍欠缺。張耀斌表示,“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全球范圍內桌面計算機Linux系統的用戶基數少,應用軟件廠商就不願投入資源開發Linux版本,打印機掃描儀等等一系列外設產商也不願開發基於Linux操作系統的驅動程序。這樣就導致了應用生態沒有建立起來,沒有應用生態用戶就不會用,越不願意用,用戶就會越來越少,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

  “解決生態問題比技術突破還要難。”張耀斌認為,利用技術性突破將安全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內核兼容成熟應用生態或是可突破方向。例如技德系統可以實現兼容移動和桌面設備,統一操作系統,這樣既解決了桌面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的不同應用場景問題,增強了安全性,又簡化了推廣成本。實現該目標,就能形成操作系統層面的“彎道超車”,在技術上擺脫國外廠商的壓制,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操作系統之路。

  核心技術突破還需政策拉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目前要實現全系統的自主可控、安全可控,確實有一定難度,這要求我們先實現主機、主板等部分的自主可控,然后再推及芯片、操作系統乃至整個生態系統。近年來,有關方面一直在大力推進電子公文系統安全可靠應用的試點,希望以此作為實施國產自主可控替代的突破點,取得成效后再推廣到其他領域。其中,國產Linux操作系統是核心,國產軟硬件都圍繞它構建起一個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

  張耀斌認為,核心技術體系的突破往往是反射弧比較長的事情,投入大,產出慢,不像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在市場上得到一個比較快速的反饋。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創新需要戰略定力和耐心。

  張耀斌建議,在政策層面,在一些基礎的核心技術領域,由國家主導,拉動市場化的各方力量參與,推動核心技術在研發上的突破帶動商業化生態體系建設。“這類基礎研究投入大,但是商業回報非常緩慢,對於常規企業經營來講,單一企業不足以承擔這方面的主要責任。因此,在構建自主可控體系上問題上,希望政府給予研發自主可控體系技術的廠商更多政策層面支持。

  張耀斌認為,我們應該在政策上提前布局,制定圍繞必須實現自主可控的前瞻性技術的支持政策。”

  “政策引導加快自主可控國產化替換進程。”張耀斌表示,如果我們的芯片和操作系統無法得到大規模應用,產品的優化迭代就無從談起。在之前很多用戶在沒用過的情況下,就不願意用我們自主可控的國產化設備,這種觀念需要改變。如果各個行業從信息系統、安全系統建設初期開始就是以自主可控為出發點,建設一整套以國產自主CPU+操作系統為依托,網絡信息安全產品為基石載體的體系架構,讓用戶能夠在自主安全、高性能、無縫兼容、打破壟斷等各方面有切身體會與感知,將會極大地推動用戶對國產自主安全產品的信心。(記者 梁倩)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