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熱心科普的老外火了,他就是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他憑借一個個奇妙的化學實驗迅速走紅網絡,想通過中國日益繁榮的網上直播,給更多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孩子科普化學知識。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中國科協“典贊·2016科普中國”科學傳播人物特別貢獻獎獲得者。
“典贊·2016科普中國”科學傳播人物特別貢獻獎獲得者戴偉
這是中國科協“科普中國”品牌一個小小的縮影,回顧2018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科普隊伍,各類科普作品層出不窮,冷知識、辟謠類作品更是登榜各大網站排行前十,搶佔“C位”。一年來,“科普中國”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它的背后都有哪些故事?緣何引發全民科普熱潮呢?
“正規軍”做科普啥結果?新鮮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雖然科普界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但這卻是對從事科普事業的人們實實在在的褒獎。
“典贊·2017科普中國”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公布現場(翁奇羽/人民網)
科普界有一群“雜亂無章”的人,他們有的是院士,有的是小科學家,有的是醫生,有的是教師,有的是營養師……但別小看他們,他們可是科普界的“正規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為科普發光、發熱,積極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創作,傳播科學權威的科普知識,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傳播科學內容。無論是以最健康的方式詮釋“吃貨有道”的大學教授范志紅,還是年事已高的“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抑或是用才情為科學代言的物理學家李淼,他們都激情創作、醉心科普。這些人都是“典贊”科學傳播人物獎項的獲得者,他們相信,隻要將科普的“種子”種在每個人的心間,總有一天,這些新鮮的科學知識會“開花結果”,作用於人們的生活中。
“典贊·2017科普中國”2017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公布現場(翁奇羽/人民網)
科普界還有一堆逸趣橫生、耳熟能詳的作品,不信你看:從膾炙人口、圈粉無數的北斗導航風雲史——《徐穎:來自星星的燈塔》,到近幾年熱播的科學實驗類電視節目《加油!向未來》﹔從科普講座《引力波,帶人類傾聽星辰大海的聲音》,到優秀影視作品《重現化學》,在“典贊”活動的“推波助瀾”下,這些優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發了多次傳播熱潮,為大眾了解重大科技進展提供了專業又通俗易懂的內容,再次讓大眾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帶著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入科普創作大軍,搞怪奇葩的、風趣幽默的抑或帶著高級科技感的科普作品不斷涌現,科普對大眾生活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它們拉近了科技與公眾間的關系,對提高大眾科學素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晦澀難懂的科技“冷知識”也因為科普作品“接地氣”的解讀,成為了許多人茶余飯后探討的話題。
如何讓科普更“有范”?中國科協搶佔“C位”
你以為,以上這些就是科普成果的全部了嗎?NO!在政府的推動下,中國近兩年漸漸形成了全民科普的浪潮,科普自媒體異軍突起,他們利用科普短視頻、科普漫畫、科普H5游戲等各類形式,通過微博、微信等平台傳播科普知識。可能你會問,科普微信公眾號多如牛毛,應該關注哪個?在此,記者鄭重推薦:微信公眾號“象爸象媽”打造兒童科學教育媒體,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專注探索極致風光,新浪微博@河森堡用科普講解征服觀眾,自媒體“百科名醫”科普權威醫學內容……這些自媒體都曾經獲得“典贊·科普中國”十大科普自媒體稱號。當然,他們僅僅是科普大軍中的滄海一粟,還有更多的平台值得被挖掘、被推廣,以及被你喜愛。
“典贊·2017科普中國”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體公布現場(翁奇羽/人民網)
但是,我們不能浮於表面地看待這些成果。這些成果的背后實際上是中國科協科普傳播理念和服務模式的轉換升級。如今,互聯網正在以“連接一切”“打破時空”的力量構筑新的傳播方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習近平總書記的金句“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就成了壯大科普事業的有力指引。創立“科普中國”品牌,運用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分享的互聯網理念,通過財政撥款成立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項目,動用全社會的力量,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便是中國科協搶佔科普“C位”、提升全民科學素養、順應時勢的重要一步。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大會現場(翁奇羽/人民網)
科普成果遍地開花,科普傳播百家爭鳴,“我國逐漸摸索出一套‘以人民為中心、政府推動、全社會參與’的科普工作機制”,在不久前召開的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康友這樣總結。至此,我國科普領域曾經單向的知識傳授變為雙向互動, “被動傳授”“單向發射”的傳統科普,成功地轉變為“主動尋求”“互動交流”的現代科普。而這些工作,最終都體現在了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的提升上。
新時代下我們應怎麼做?做好實踐者、當好貢獻者
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好青年,你應當知道這個目標:《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明確指出,“到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10%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中國科協副主席徐延豪指出,全球30多個科技先行國家在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時候,其公民具備較高科學素質的比例最少也要10%。因此,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公眾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比例至少要有10%。令人振奮的是,2018年9月,中國科協公布,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經達到8.47%,有望在2020年實現10%的目標。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翁奇羽/人民網)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曾寄語,希望在推動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當中,中國是一個實踐者,也是一個貢獻者。為了切實有效地做好科普宣傳實踐,近幾年,以網民為中心,中國科協推動建立了以“科普中國”品牌為主導的網絡宣傳矩陣,現如今這棵科普大樹已見雛形,它的枝丫連接著一個又一個的科普人物、科普團體、科普作品、科普自媒體,在全社會營造出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普工作,著力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切實提升國民科學素質。我國的科普事業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科普事業前途光明,任重而道遠,當下,科普各界更應把握好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迎接氣象萬千的科學普及新時代。
中國科協自2015年起主辦“典贊·科普中國”,是以“科普中國”品牌為基礎的一項盤點年度科學傳播典型的活動盛事, 已評出了累計百余個科學大事件、人物、作品、自媒體等獎項,其中,已有40多位科學工作者獲得科學傳播人物這項榮譽。“典贊·2018科普中國”將於2019年1月16日正式舉行,會把一年來的科普工作推向高潮,讓更多的科普知識進入你的耳朵,讓科普成果飛入你的家中。PS:不要忘記來參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