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吃不對,甚至吃太多,都有可能“吃出毛病”。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李孟鴻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腫瘤癌變過程的關鍵基因ILF3可以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大量攝取周圍營養物質,從而惡性增殖。因此,過多的營養物質攝入,特別是富含絲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將更有可能誘發癌症,該研究成果有望為腸癌治療帶來新思路。
11月26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李孟鴻教授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發表文章,該研究發現絲氨酸合成通路可以被ILF3過度激活,從而為細胞提供能量供給、核苷酸合成原料以及還原力,抑制氧化應激,促進腫瘤細胞惡性生長。
ILF3基因為腫瘤癌變過程的關鍵基因。該研究首次揭示了mRNA結合蛋白ILF3在維持結直腸癌細胞內的絲氨酸代謝的功能,促進結直腸癌惡性進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及調控機制﹔同時通過體內外實驗証明ILF3可以作為結直腸癌新的預后預測標志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其抑制劑具有潛在的藥物開發價值,並且已經申請中國專利。李孟鴻課題組團隊通過上游分析,該基因可能是導致腸癌一線藥物西妥昔單抗耐藥的因素。靶向該基因以及下游代謝通路可能會為未來解決西妥昔單抗耐藥提供新的思考。
結直腸癌是世界排名第三的高發惡性腫瘤。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在我國逐年攀升。李孟鴻介紹,結直腸癌發病機制復雜,病程長,需要多環節整體觀察。西妥昔單抗對某系亞類的腸癌具有良好的效果與反應性,然而仍然有一部分人對西妥昔單抗無效。本研究從臨床入手,通過測序等大組學方法鑒定腫瘤癌變過程的關鍵基因ILF3。該關鍵基因ILF3可以通過促進腫瘤細胞更加貪婪的攝取周圍營養物質,特別是葡萄糖、絲氨酸等,為腫瘤細胞“添磚加瓦”,促進腫瘤的惡性增殖。
過多的營養物質攝入,特別是富含絲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已經被報道証實可以促進癌症發生以及發展。如今,人們的飲食結構愈發高脂肪高蛋白化,更易誘發癌變。李孟鴻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食,可以有效預防腫瘤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