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泄漏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原子彈爆炸……在國外,核輻射曾給許多人帶來傷害﹔我國每年也有數百萬人接受核醫學診斷的低劑量輻射、放射治療的高劑量輻射。核輻射的威脅使放射生物效應與損傷防護研究受到空前重視。
近日,香山科學會議第664次學術討論會聚焦放射生物學關鍵科學問題與多組織器官損傷救治前沿技術。與會專家圍繞放射致基因組等生物大分子損傷與細胞響應調控、細胞與機體組織放射損傷反應與調控、多組織器官損傷救治與組織再生修復、低劑量輻射健康影響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放射醫學仍有難題待攻克
人類發現電離輻射現象后,X射線最早用於醫學診斷和治療,相繼在治療肺結核、強直性脊椎炎及腫瘤上取得重大成就。但是,早期未認識到輻射的危害,一些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和接受放射線診治的病人受到大劑量的射線照射,產生了嚴重的輻射損傷,甚至造成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核武器帶來的損傷,讓放射損傷救治和放射損傷后健康效應防護成了放射醫學研究的核心。
“雖然我們已在放射損傷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是仍有一些重大科學問題有待研究攻克,如不同組織器官放射敏感性差異的物質基礎和內在機制、大劑量照射下機體損傷由敏感組織器官向難治性多組織器官損傷發展機制及防治、局部組織照射的整體遠位效應等。”會議執行主席、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平坤指出。
骨髓對電離輻射最敏感
骨髓是電離輻射的主要敏感靶組織,骨髓組織中的各種造血祖細胞和幼稚造血細胞由於增生活躍,對射線非常敏感,而造血干細胞大部分都處於靜止狀態,對射線相對不敏感。目前,急性照射放射損傷病人基本能治愈。但是,當骨髓受到大劑量電離輻射時,造血干細胞會遭受較大程度的放射損傷,其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狀態會出現失衡,表現為自我更新減弱,造成造血干細胞數量嚴重減少甚至枯竭,最終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如何防止或減輕電離輻射對造血干細胞的損傷作用並維持其穩態,一直是放射醫學與防護領域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陸軍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系研究員王軍平說。
他認為,要想有效防治骨髓造血干細胞放射損傷,可以調控細胞周期,受照前使更多的造血干細胞處於靜止狀態,從而降低其放射敏感性,減輕造血干細胞放射損傷﹔尋找促進DNA損傷修復的關鍵分子,使受到放射損傷的造血干細胞得到有效修復﹔優化造血生長因子運用的時機和用量,防止造血干細胞過度分化﹔重塑骨髓造血微環境,使其發揮調控造血干細胞穩態的作用。
菌群可治療放射性腸損傷
放射治療讓大量腫瘤患者從中受益,但放療造成的並發症也日益顯現。腸道是盆腹腔腫瘤放療最易損傷的部位,其中近50%的盆腔放療患者存在明顯的放射性腸損傷。另外,重大核與輻射事故也可造成傷員不同程度的腸道損傷。因此,放射性腸損傷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發現,越是處於靜息狀態的細胞,其輻射抗性越強。使腸道干細胞處於靜息狀態,有望作為腸道防護的策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正是沿著這一思路,利用現有的抑制劑開發輻射防護藥物。此外,在受照射前,通過細菌的類似物激活免疫反應,也起到輻射防護的作用。
“放射性腸損傷像很多腸道菌群失調病一樣,菌群也可用於放射性腸損傷的治療。”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強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益生菌的干預正是手段之一。
放射性肺損傷尚不能有效救治
放射性肺損傷也是一類致死率高的重度放射損傷,在胸部腫瘤患者的放射治療中,也是常見的並發症,至今尚無有效救治手段。放射性肺損傷主要體現為早期間質性肺炎和晚期不可逆的放射性肺纖維化,由此造成的呼吸衰竭是核輻射損傷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臨床上放射性肺損傷的防治技術也相當匱乏,主要用糖皮質激素控制放射性肺炎急性期症狀,但它對晚期的肺纖維化沒有明確療效。
為了治療放射性肺損傷,研究者逐漸開發了針對特定靶點的分子靶向藥物、納米載體藥物等新手段,腺相關病毒介導的基因治療也為放射性肺損傷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海軍軍醫大學海醫系艦船輻射醫學防護教研室教授蔡建明表示:“我們通過放射性肺損傷的實驗動物模型,研究了原花青素、虎杖苷、TBK1抑制劑等針對放射性肺損傷的有效防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