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富美”是這樣煉成的

內蒙古日報 施佳麗

2020年02月18日13:52  
 

幾場大雪,讓興安盟阿爾山市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銀裝素裹,別有一番韻味。

“別看下雪了,又是疫情防控期間,防火責任依舊重大,可不敢馬虎。”天剛亮,張陸軍和郭麗芳夫婦就爬上海拔1300多米高的望火樓,開始一天的巡護工作。他們是興安盟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好森溝林場的護林員,已經守護這片綠色10余年。

這裡的山頂沒有水源,夫妻倆的水、糧食、生活用品都要從山下往山上背。從山腳到山頂,單程要將近兩小時的路程,身材嬌小的郭麗芳每次上山都要背著一個裝滿生活物資的大包,張陸軍心疼妻子,就自己把水背到山頂,再下來接妻子的包裹。其實這還不是最困難的,讓兩人擔心的是五六月份的蜱虫,被叮咬的人很容易患上森林腦炎,而這裡沒有醫療設備,他們被叮咬之后隻能用土辦法治療。

護林員的工作艱苦而又枯燥,但他們從不懈怠。也正是夫妻倆對工作的認真負責,才能在2019年4月30日清晨,第一時間在望火樓上瞭望到起火點並及時上報,使火情及時得到控制。由於工作出色,張陸軍1994年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郭麗芳2018年被評為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最美森林衛士”。

在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像他們這樣的綠色衛士有700多名。該局始建於1959年,地處大興安嶺中段南麓,是大興安嶺嶺南八局之一,轄區東西長約120公裡、南北寬約100公裡,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蒼山育翠、沃土藏金,有著300多種珍貴的中草藥和300余種野生動物。

建局之初,五局人就把綠色當成自己的信仰。創業時,幾代人白了黑絲,綠了荒山﹔轉型時,爬坡過坎,勇往向前﹔改革時,乘風破浪,破舊立新。歷經60多年艱苦卓絕的生態建設,截至目前,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施業區經營總面積達到58.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1.98%,同比增長19.98%。

護綠,更要添金,隻有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才能實現“綠富美”的同頻共振。在這裡,林下資源逐漸變成了林下財富,美麗風景正綻放出美麗經濟。

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就位於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好森溝林場境內,總面積37.996公頃。公園內森林茂密、山勢險峻、自然物種豐富,無數險崖怪石、清潭冰瀑掩映在巨樹密林之中,素有大興安嶺“小桂林”之美譽。

近幾年來,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依托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已開發麒麟峰、麒麟峽谷、許願橋、帝王峰、天河峽谷等眾多景點,還建了林俗博物館。春游踏青、夏來避暑、秋賞碩果、冬觀積雪,生態旅游發展得風生水起。

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但釋放出來的效益卻大不同。以前是油鋸一響黃金萬兩,現在是保護森林價值更高。

“過去是裸根育苗,自從改為營養杯育苗,成活率能到95%,育成的苗子局裡直接收購用於雨季造林。這樣一來,不但造林效率高了,我們育苗戶的收入也上來了!”育苗戶劉君笑得一臉燦爛,2019年他家光育苗這項收入就達到了10萬多元。

在五岔溝食用菌養殖園區,15棟鋼筋骨架的大棚格外醒目。這裡年種植黑木耳、赤鬆茸、靈芝等各類菌棒60萬棒,帶動了120余名貧困戶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生態產業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環發展,是典型的“綠富美”產業。借力“生態+”,逐夢“綠富美”,讓產業鏈串聯致富鏈,五局人越來越認識到,“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保住了綠水青山就是保住了財富之源。

記者補記

不砍樹,也能致富,這是五岔溝人給我最直觀的感受。作為國有林區,興安盟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是如何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進而變成發展資本,真正釋放出生態紅利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有取有舍,就是他們的答案。

當60多年的伐木史一朝終止,一場巨大的變革在這裡已然開啟。“嚴格執行全面停伐政策,切實落實紅線保護制度,高質量開展生態建設工作。”該舍棄的,五岔溝人毫不猶豫。

這裡,榛果、蘑菇、藥材等林下資源十分豐富,巨樹密林、清潭冰瀑、奇花異草等秀美風光數不勝數。靠山就得吃山,五局人找到了新吃法:他們大力發展林木種苗產業、食用菌產業和生態旅游業,砍樹人變成了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綠色食品的推銷員。

從生態環境優勢到生態經濟優勢,五岔溝人有進有退,將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配,在綠水青山間逐夢“綠富美”。

(責編:李慧博、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