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億年前二疊紀末植物大滅絕事件有新說

趙漢斌

2020年03月19日09:25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日前從雲南大學了解到,該校植物古生態團隊在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不同緯度植物地理區系對大滅絕事件或存在不同響應,因此不能以單一機制解釋這一事件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超過45億年的地球演化歷史中,發生過多次生物大絕滅事件,其中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是最大的一次,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超過95%的海洋物種和超過75%的陸生脊椎動物絕滅,使生物界完成了從古生代演化生物面貌到現代演化生物面貌的過渡,對生物界的演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雲南大學馮卓研究員帶領的植物古生態團隊,圍繞“二疊紀末大絕滅事件與陸生植物演化”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開展了大量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工作。基於採自20余條地質剖面的3萬余枚植物化石標本的系統研究,同時結合沉積學、多重地層劃分等方法,植物古生態團隊發現,分異度極高的大羽羊齒植物群最高出現層位之上2米左右,存在一個單種草本石鬆類植物異常富集的層位,而大羽羊齒植物群中的典型植物分子則徹底消失,証實了大羽羊齒植物群在演化后期存在“快速”絕滅事件。進而証實,曾經廣泛分布於古特提斯洋東岸地區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突然”被草本石鬆類植物所代表的“草地”生態系統完全替代。

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地層對比,發現大羽羊齒植物群的絕滅時間比二疊紀末大絕滅事件發生時間略晚,認為不同緯度植物地理區系對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或存在不同的響應程度、模式和時序,引起該現象的原因很可能與植物類群、植物組成面貌以及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相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地學期刊《地球科學評論》上。

(責編:王欣玥、李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