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业 船骥之托——记我国工程热物理学开拓者吴仲华

2017年07月28日15:59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原标题:民族大业 船骥之托——记我国工程热物理学开拓者吴仲华

  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赵竹青)一百年时光流转,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如今的科技大国。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学者,他站在科学高地,满怀爱国之志,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吴仲华。在他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之际,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用“船骥之托”比喻吴仲华先生托起国家民族大业,高度评价他的科学贡献和崇高人格。

  1917年7月27日,吴仲华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当全面抗战爆发时,吴仲华毅然投笔从戎,但遗憾未能直接参加抗日作战。而后,吴仲华与妻子李敏华,心怀理工救国的理想,于1943年底踏上了美国求学之路。毕业后,他进入美国NACA(美国宇航局NASA的前身)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任研究科学家。期间,吴仲华提出了闻名于世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那一年,他只有33岁。

  这个理论当时在美国学术界是“轰动性的”,也让吴仲华成为了美国的“科学名人”。清华大学教授叶大均说,“从50年代到现在,吴仲华就是叶轮机械设计界的导师。”

  吴仲华提出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指导了国际上一系列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中科院院士徐建中告诉记者,“比如说美国的GE、普·惠公司,英国的罗·罗公司,都派人向他请教,国际上著名的飞机,像波音707、737、747、空客等飞机的发动机,都用了吴仲华的理论。”

  由于吴仲华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当他80年代重新走出国门时,受到极高赞誉。“当时从洛杉矶飞到GE公司去访问的时候,GE公司特别派了两架飞机。一个科学家出国,外国人派了两架飞机来接,说明吴仲华在国际上的威望有多高。” 徐建中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联合国总部聆听新中国代表伍修权慷慨激昂的发言后,吴仲华毅然决定举家回国。此后,吴仲华绕过大半个地球,终于在1954年底回到中国。

  面对新中国的百废待兴,甚至一度受到政治冲击,吴仲华始终矢志不渝。1956年成立中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1961年创建了工程热物理学科,从此开拓了工程热物理学研究发展的新时代。1980年,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回忆说,“在我留苏的时候,工程热物理这个概念是没有的,是吴先生在清华期间提出来的”。徐建中这样解释:“力学是物理学第一章,热学是第二章,工程热物理是把这两个基础学科拿出来,成为一个工程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部分。”

  除了被全世界公认的叶轮机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吴仲华的另一个贡献是,从技术角度战略性地提出“总能系统”的概念,强调不能只关注单一过程、单一设备,而要“温度对口、梯级利用”。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国家各时期能源领域的科技规划。包括能源局的“十三五”规划中,依然描述为“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吴仲华重视人才,先后组织大批科研人员赴苏联、捷克等国交流学习,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和领军人物。

  吴仲华治学严谨,细致入微。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汝谋回忆说,吴先生曾对他讲,标点符号也是文章的一部分,“标点符号都用不好,你还是中国高级研究员吗?”在此之后,他给吴先生看的文章和报告,都要先仔细反复看过,丝毫不敢怠慢。

  吴仲华热爱生活,充满艺术情趣,与夫人李敏华因共同音乐爱好相识相知,又一同为科学理想而并肩奋斗,传为佳话。他曾说,“我这辈子有两件事绝对不后悔,一件是回国,一件是和李敏华结婚。”

  吴仲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工程热物理事业,1992年因病逝世。在他看来,工作比生命更重要。据林汝谋回忆,在吴仲华病逝前大概五天左右,“当时吴先生已经非常虚弱了,一个病人,一个老人,在快病危的情况下,还要去写一份几万字的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关键性报告。几万字的报告,我眼泪都要下来了。”

  吴仲华在科研的道路上勇敢攀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脚印,被誉为“叶轮机械的先锋”。工程热物理所所长朱俊强说,“工程热物理所的发展离不开吴先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爱国奉献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深厚的学科积淀和传承。”

  如今,以吴仲华先生名字命名的“吴仲华奖励基金”至今已设立十年,此次又有十余人分别获得“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和“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一辈将沿着吴仲华先生的足迹,投身科技创新战场,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未来而继续奋斗。

  附:吴仲华生平及成就

  吴仲华(1917-1992),男,江苏苏州人,汉族,中共党员,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一届执行主席(1981-1992)。世界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的创始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创立者,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奠基人。

  1940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1943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在美国NACA(美国宇航局的前身)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任研究科学家;1950年创立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 1954年历尽艰辛回国;回国后的38年中,他致力于叶轮机械的研究,发展了三元流动理论,为祖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92年因病逝世。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先后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方毅、王震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金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热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航空学会、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责编:张萌、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