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第一空间和精神家园,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网络科普工作作为为公众解疑释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到底要向公众普及怎样的科学知识,又要通过何种方式让公众真正看到这些内容?这两个问题是影响网络科普工作成败的切实问题。
一、普及什么?
科普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所以,网络科普首先应当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群体,所希望得到的内容是不同的。伴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若沿用以往将所有知识、方法不加整理、周而复始的推送给公众,科普效果将适得其反。所以,网络科普更应当普及每个人真正需要、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二、如何普及?
向都市群体推送小麦播种知识?这显然是不妥当的。那么如何才能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乃至于不同性别公众的科普需求?这就需要对科普内容精细分类、精准推送。
精细分类和精准推送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科普资源千差万别,囊括千百学科万千门类,若简单将其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分类,虽说也是分类,但离精细还差距甚远,就更别提精准推送。真正实现二者,需要一个过程:
(一)初步分类。所谓初步分类,暨按照不同维度对现有科普资源进行分类,像前文所述可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分类,如医学领域、信息领域、工程领域、天文领域等,也可按照资源形式分类,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我国前期所开展传统科普期间,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分类方式,这些都可进行参考。
(二)初步推送。按照科普资源的初步分类进行推送,如向老年群体推送健康科普资源、向中年群体推送交通科普资源、向青少年群体推送天文科普资源,或向中老年人推送科普视频、向上班族推送短篇科普文章等。
(三)信息收集。初步推送的过程中,要尽一切可能收集用户信息及反馈,获取用户样本,如都市老年群体对癌症防治科普内容阅读较多,某地域农民群体对水稻播种科普知识更加关注等。这些信息都是未来进行数据分析的重要材料。
(四)数据分析。对所收集的用户样本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所隐藏的规律。所谓规律,即为因果,举个例子来说,当公众收到一条科普内容后,他为什么感兴趣,又为什么无视?这和他本身的属性有无关系?如健康、职业、家庭、年龄等等。要进一步分析全部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五)精细分类。在找出规律后,则需要围绕规律,对已有的科普资源分类方式进行再构筑,精细分类。
(六)精准推送。精准推送的核心是将科普资源推送给真正需要的目标人群,不同人群的数据分析方法可能不尽相同,但流程基本一致,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选用常见的机器学习中的统计学习的方法等便可得到相对精确结果。最终,将按照公众需求分类的科普资源,精准推送到(回)用户手中。
推送消息、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精细(完善)分类、精准推送等五个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形成迭代,最终向科普资源的精细分类、精准推送不断靠近。
三、几点思考
(一)网络科普的核心是内容。实践证明,在互联网时代,精细分类、精准推送很重要,但内容为王仍然是科普颠覆不破的规律,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坚持科学性,遵循渠道为先、内容为王的普遍规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科普逐渐被局限,这并非是科普内容出现偏差,而是公众在科普表达方式、获得便捷性等方面上做出新的选择。当公众打开一个有科普内容信息的新闻客户端时,就在被科普。对网络科普工作来说,主要挑战在如何满足公众看到“想看的”、找到“想找的”内容。
(二)网络科普要坚持用户思维。实践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下做网络科普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用户思维,就是要在网络科普的各环节中都从公众的科普需求角度、从科普需求侧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要准确定位科普的用户群,做好科普内容的定位;要弄清每个科普用户群的核心需求,精细分类用户,精准推送科普内容,将科普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永远制造新的内容,开发和培养科普品牌的忠实粉丝。
(三)网络科普工作无需从零开始。实践证明,网络科普工作不需要一切从头来,完全可以有选择性地借助现有、先进的团队、渠道、设施等基础条件,高水准起步,低成本投入,快速见到成效。要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渠道为先、内容为王的基本方向。
加强网络科普工作,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未来我国的网络科普事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