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已经适应不了孩子们的发展需求。未来的课堂长啥样?未来的学习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昨天,19所中小学的20个创新实验室亮相2017上海国际教育装备博览会。至2020年,上海每一所中小学至少要建一个创新实验室,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进入全面普及期。
验证与探究并重,更关注过程探索
上海市曹杨中学应届毕业生李俊延今年被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录取。在复旦大学的综合批次面试中,他侃侃而谈,自信的表现和丰富的学习经历得到评委老师一致好评。作为上海第一所正式命名的“特色普通高中”,曹杨中学依托“环境素养培育”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了10余个“环境·科技”类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场所,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李俊延的成长,正是对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最好注脚。他高一时参加绿色能源课程,在绿色能源创新实验室制作太阳能小车,并研究低温条件下如何提高牛粪的发酵效率。他还在水技术与环保创新实验室中,学习水质监测的化学方法,探究如何净化水质,开展了虬江河水质监测的课题研究。在创新实验室中,李俊延不断开阔眼界,找到了自己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在上海,得益于创新实验室建设,越来越多“李俊延”们的创新志趣得到培养,创新潜质得到开发。
创新实验室已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的传统概念,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套套冷冰冰的实验设备,活动的内容也不局限于以往验证的实验方式,而是基于课程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转向验证与探究并重,成为更关注过程探索的一个有温度的大环境。上海在创新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坚持把课程建设放在首位。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主任竺建伟说,与中小学课程体系相呼应,上海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已初步形成“与基础型课程配套的学科性创新实验室、与拓展型课程配套的体验式创新实验室、与研究型课程配套的主题化创新实验室”三层递进的实验室配置新形态。
为科创人才孵化不断创新
在吴淞中学的道尔顿工坊,学生每周有两个下午的时间,可以自由自在地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去年筹建的人文类创新实验室群“观澜书院”,又吸引了更多学生加入学习。支撑起道尔顿工坊与观澜书院共48间科技、人文类创新实验室的教师主力是这样分布的:语文、政治等文科教师26位,数学、物理等理科教师22位,劳技、计算机等科技教师5位,校外特聘教师6位。
副校长唐秋明是一名语文老师,刚接触创新实验室时,她也曾这样想:“学科教师就是上语文课、地理课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带好高考、等级考,与创新实验室不会有什么交集。创新实验室就是那几个搞科技、搞计算机的小年轻带学生比赛的。”2014年,吴淞中学开始筹建道尔顿工坊,学校请来专家培训,其中令唐秋明以及其他教师深有感触的是,“建创新实验室,不是为少数几位特长学生服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更多孩子能接触到这些实验设备,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为他们今后人生的志趣服务。”
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建设中小学创新实验室1141个,学校覆盖率小学阶段为40.97%,初中阶段为55.45%,高中阶段为82.93%,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艺术、金融等众多学科(或跨学科)和领域。创新实验室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课程和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已成为上海中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活动、实现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以七宝中学学生为例,他们已先后获得发明专利467项,每年从创新实验室走出的“青铜小子”“地图达人”“数学才女”等一批“学有专攻”的创新型学子,不仅为学校揽入各类创新大赛的奖牌,更成为备受海内外著名高校关注的可塑人才。(记者 许沁 实习生 范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