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人民网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 魏艳)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昨日在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获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人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组委会在对施一公的获奖评价中写道,表彰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贡献。作为早期全职回国的“海归”科学家代表,施一公在与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现场电话连线时难掩激动地表示,“在回国、回清华这个决定上,我一次次得到了意料之外的鼓励和鼓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获“物质科学奖”,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新增设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许晨阳被认为是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的一匹“黑马”。出生于1981年的他,200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34岁就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于2016年获数学学科领域内著名的“ICTP拉马努金奖”。
“和另两位获奖的前辈相比,我觉得把奖给我也有鼓励年轻人的意思。”在接受人民网记者电话采访时,许晨阳谦虚地表示,“但我觉得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学研究,应当让年轻人做的突出成为一种常态,实际上一些比我年纪更小的数学家很多已经非常成功了,所以我也考虑把奖金拿出来鼓励一些年轻的数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民间大奖比肩诺贝尔?评委阵容豪华 评审过程严苛
未来科学大奖创办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如果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更多的是靠百万美元奖金夺人眼球的话,今年奖项揭晓前外界对获奖人的期待和猜测,足以说明公众对大奖自身“重量级”的认可。
这样一个“出身”民间的科学奖项,之所以被冠以“中国诺贝尔奖”的头衔,不仅因为其评审体系参考诺贝尔奖,更源于其评奖委员会的“豪华”阵容:中科院物理所研究院、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丁洪;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何川;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田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
据了解,未来科学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即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候选人,再根据候选人名单发起国际同行评议邀请,先后历经提名、初选、国际同行评审、再审、投票5道程序,在2017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王晓东看来,这就像是一场“马拉松”。
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未来科学大奖评审过程,引入了提名权与评审权分离、评审委员与被提名人不接触原则等规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同行评审,受邀参加评审的国际同行,更多的是与参评人来自同一领域,甚至有竞争关系。
保证公正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防止利益冲突。比如,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而任何影响判断的因素,比如直系亲属,很近的师生关系,都要回避。此外,可能会影响评奖的因素,也要预先告诉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
“公信力是我们特别看重的,不能把评选变成裙带关系、利益交换。” 王晓东如是说。
丁洪也认同这种说法,在他看来,“这是把我们的声誉押了上去。”
企业家连捐10年“纯自愿”:让科学变成一种时尚
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网易董事局主席丁磊、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这一个个在资本市场响当当的名字,到了未来科学大奖上都有了一个新身份——奖项捐赠人。
“未来科学大奖”奖项捐赠人现场答记者问。
记者了解到,每个获奖者的100万美元奖金分别由4位捐赠人提供,而为了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这一捐赠要持续十年。
“我们读书的时候,科学家是很多人的职业理想。但现在,很多孩子未必还这么想。” 马化腾在谈到自己的捐赠初衷时表示,希望通过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能让科学变成一种时尚。
对于马化腾的话,李彦宏和丁磊都表示认同。
“如果这些讲座能够激励孩子们走向科学道路,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我们设这个奖就值了。”李彦宏说。
丁磊则表示,希望每一个从事科学创造的年轻人,能够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为人生的一大追求目标。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邓锋也直言,给科学大奖做捐赠不是“牺牲”。“最占便宜的就是我们。”邓锋说,赚钱难,但是把钱花在好的地方更难。企业家出钱,但也受益。“结识了这么多顶尖科学家,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
在王晓东看来,民间资本的支持,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生态环境中重要却又缺失的一环,希望能以未来科学大奖为启示,有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科学发展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