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30日电 (赵鹏 张萌)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凭借其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而获得了物质科学奖;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因其通过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贡献而获得生命科学奖;北京大学许晨阳教授因其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9日,这三位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和未来科学大奖全程监督机构、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邹俊,未来论坛指定法律咨询机构、方达律师事务所非执行主席邵子力在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的主持下召开了媒体见面会。
2017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媒体见面会现场(人民网赵鹏 摄)
施一公认为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他表示,“近几十年间,约有五百万人在海外留学,其中三百多万人回国效力,没有这个时代背景,就不会有现在的未来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的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尤其是培养年轻人崇尚科学的精神。”
对于本次获奖,潘建伟有着自己的理解:“新时代的科技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发展,如果没有国家综合国力做支撑,中国的科研水平就不会出现如今这种程度的进展。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将会激励更多人去关注科学或者从事科学研究,这是未来科学大奖最重要的意义。”
36岁的许晨阳是这三位获奖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表示,“作为年轻的获奖者,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三位科学家一致认为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只有砥砺向前,方能不辜负各方期待。
据介绍,在为期两天的未来论坛年会中共举办了14场专题研讨会,科学家们不仅对基础科学的前沿成果进行了分享,还对高效计算、脑科学、新能源、基因技术等如何对未来科研、产业、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进行了讨论。
点击进入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