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科学+”之夜——

“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主题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

2017年11月16日08:07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11月16日电 10月16日,主题为“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的第七期“科学+”之夜主题沙龙活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期主题沙龙活动邀请了教育、科普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科普教育实践者等近30人,共同研讨如何将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者更好地融合等相关问题。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郑永春主持,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卫东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唐自华三位专家进行了主题报告。郑永春从自身科研工作经历出发,分析了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用独特、幽默的方式活跃现场气氛。

活动伊始,舒德干以《科学研究应注重理论创新:以破解达尔文难题为例》为题,介绍了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的科研经历。他表示,社会发展既要重视科技创新,也要加强科普工作。希望我国所有科技工作者能够继承发扬先人的创新精神,敢于突破传统,勇于承担责任。

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院士作主题报告(主办方供图)

接着,孙卫东以《海洋科学创新与科普科教新高地》为主题作报告。报告中,他从海洋科学创新的历史案例、海洋科研机构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我国“科学”号科考船的建设与功能等多个角度,展现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创新与科普工作。

随后,唐自华以《研学泥河湾:产品研发与迭代案例》为主题作报告,他以泥河湾研学活动为案例,向与会嘉宾讲述了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研学活动的完整过程。他表示,研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球科学的学习和探讨,传递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感受科学的魅力。演讲过后,三位专家分别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作主题报告(主办方供图)

最后,郑永春作活动总结。他表示,科学研究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科学教育既可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又可以提升全体公民对科学的兴趣,同时,科研科教的融合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大家为之努力和付出。

“科学+”之夜主题沙龙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民网联合主办。秉承“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科学+”主题沙龙活动计划每月举办两期,其宗旨在于,深入推进科学在创新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更广泛地发挥科学在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促进科学传播,满足全民对科学的需求,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活动海报(主办方供图)

(责编:张萌、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