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一早,经过北风的洗礼,京城天空蓝得不着边际,全市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齐刷刷只有个位数。
市环境监察总队监察一科科长郭昊,一上班就打开热点网格APP,查看是否有区域浓度超标,“这种一级优好天儿里,浓度基础值普遍很低,哪儿的浓度超标,就更显而易见了。”
果然,以顺义张镇一建材集团为中心的点位,处于“报警”状态。“9时的浓度,周边地区平均值是29.8微克/立方米,而这个点位是55.1微克/立方米,差不多翻了一倍。”郭昊发现,头一天晚上19时,这里的浓度也比周边偏高了100多微克/立方米,“应该有问题,得去现场看看。”郭昊把情况马上反馈给顺义环保局监察支队代理队长张宏伟,同时自己也往顺义赶。
像顺义张镇这样的中心点位,都分布在顺义区18个热点网格里,而这样的网格,全北京市有133个。今年7月底,环保部将北京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以3公里×3公里为单位,划分成了1700个网格,并从中选了133个PM2.5浓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作为热点网格。通过安装监测站点,所有的网格数据都可以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手机上显现,并实现精准定位。一旦点位出现峰值浓度,或者瞬间增幅很大,就会自动“报警”。
通过手机导航,下午1时许,记者跟随环境监察执法人员来到“报警”点位。这里是一家建筑材料公司,走进生产区域,地面全是尘土,还有成堆的水泥构件,堆积的料堆只有少数采取了苫盖措施,大部分都裸露着。风一吹,尘土飞扬。没走几步,记者和执法人员的鞋,都已经盖上了一层灰土。
一位自称是办公室负责人的中年女子告诉执法人员,“我们9月初就被要求停产了,几个月都没干活了。”但当执法人员走到混凝土搅拌间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混凝土搅拌机旁边的地面上,有一堆搅拌好的水泥,墙上的电箱虽然被贴了封条,但明显已经被撕开。在执法人员的追问下,中年女子承认早上七八点还开过机器打水泥,至于电箱上被撕开的封条,女子说是因为他们要改电,请示过才撕的。
“就剩这点儿活儿了,想着干完了就算了。”中年女子说,停产之前还剩一点构件没刷水泥,就想着弄完了好把存货一起卖了。据她所说,这段时间都在集中清库存,把之前生产好的水泥构件赶紧卖出去。话刚落音,一辆大货车进入厂区,车轮一轧一碾,漫天尘土飞扬。
“应该就是这个问题了。”郭昊和张宏伟都明白了,就是厂区的尘土,导致了这片区域出现浓度峰值,造成站点“报警”。另外,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厂区后面还有村民在盖房,也有很多尘土,相信也有一定的“贡献”。
由于封条被撕,执法人员也马上叫来了张镇镇政府环保科的负责人,并一一说明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料堆没有采取苫盖、地面没做硬化处理、混凝土搅拌车间没有密闭、厂区没有任何除尘设备、撕掉封条私下生产作业等,要求立即整改。
当天,张镇镇政府连夜拆除了混凝土搅拌设备,彻底防止厂区再私自作业。次日一早,镇政府还对厂区地面进行洒水处理,防止扬尘污染。
张宏伟告诉记者,有了热点网格的帮助,能让执法人员精准地定位到污染源,在最快时间内阻止违法行为。同时,还能根据数值,推算出一些企业生产作业的时间规律,有助于更精准地执法检查。
不过,也有一些“临时性”的违法行为,会扰乱热点网格内的数据。比如11月18日是农历中所说的寒衣节,不少村民给逝去的亲人烧寒衣,就瞬间拉高了区域的PM2.5浓度。“但是我们看网格数据的时候不知道情况,等夜查过去的时候早已经没人了,问了下周边的村民,才知道是这样的情况。”张宏伟说。
顺义区早在2016年年底,就开始利用环保网格定位污染源。整个辖区划分了区级网格、镇(街道)网格和村(社区)网格这样的三级网格,还专门招录了110名环保专职监督员,组建成“环保巡查队”强化环保督查。顺义区的560个村,就是560个环保网格,每个村都安装了一个小微子站,加上路面上的交通站点,一共有600多个站点,实施监测空气质量数据。
郭昊告诉记者,类似张镇这样的热点网格,全市划出了133个。网格化大大提高了全市环境整治的效率,仅以顺义区为例:今年就通过网格筛选,确定了全区181个PM2.5高值区域,累计清理了6000多处污染源。(记者 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