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在珠三角风潮迭起。12月11日,笔者从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的一份调研报告了解到,珠三角制造业重要基地之一的佛山,有46%的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83.6%的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以外的其他智能设备。
调研亦发现,中小企业“机器换人”面临资金不足、技术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尚需进一步政策激励。
据悉,该调研实地走访了多家代表性企业,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0家企业进行摸底,涉及通用设备、汽摩配、铝型材、金属加工、电子通信等产业。
调研:超七成企业效率提高
佛山华新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包装企业之一。去年,该公司旗下子公司华新彩印,初步在后道糊盒生产线安装并运行了智能自动包装物流机器人项目。该项目可连续实现自动开箱、自动套袋、自动封箱、自动打带、自动贴标、自动码垛等流程。
据介绍,华新彩印使用机器人后,重体力、操作重复等流水线工作都由机械手来完成,6条生产线省去了21名员工,年均节省人力成本110万,效率提升15%。同时,产量亦大幅提升,其胶印车间后工序糊盒工序每月产量将增加1500万个盒,每年新增产量18000万个盒,工作效率提高20%以上。
佛山多家企业在使用“机器换人”过程中均尝到“甜头”。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投入3800万元用于厨房电器制造系统“机器换人”自动化升级改造后,人均生产效率提升10%,劳动生产率由1095台/人/年提升至1226台/人/年。
“机器换人”提高的除了产量还有质量。据介绍,佛山东鹏洁具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工业机器人喷釉系统后,产品的优等率接近100%。而在佛山坚美铝业有限公司,引进自动化挤压机使成品率提升5%以上。
在南海检验检疫部门近期所做的一个专项调查中,67.3%的受访企业表示“机器换人”让生产效率提高10%-30%,8.8%的企业表示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另外,93.6%的受访企业表示,通过“机器换人”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那么,是什么促使企业要“机器换人”?高达71.1%的企业表示,促使佛山企业“机器换人”的最大动力还是提高生产效率。“这说明,企业并非被动开展‘机器换人’工作。”主导该研究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不少企业也表示,采用“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是“用工成本高”。调查显示,约有超三成企业有此压力。工种艰苦、危险,招工难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机器换人”的原因。
机器换人让许多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据调研数据显示,52.1%的受访企业表示实施“机器换人”后,企业用工减少10%-30%,40.4%的受访企业用工减少10%。
此外,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企业形象也是企业“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
问题:中小企业缺资金缺人才
佛山企业“机器换人”积极性高。据统计,截至目前,佛山开展“机器代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0多家,应用机器人超6000台。不过,对于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开展“机器换人”依然面临一些困难。
调研发现,“机器换人”成本太高,企业投入资金困难。60.8%的受访企业表示,制约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主要困难是资金困难。
据介绍,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一般较高,一台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加上系统集成改造和控制软件的费用,动辄需要几百上千万,一条智能化的生产线更需要上亿元的投入,而收回成本却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和节约的人力资金相比,企业资金不足以支付。
部分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自动化改造还遇到技术能力不足难题。调研发现,53.2%的企业在开展“机器换人”上的主要困难是存在技术难题。
“机器换人”人才缺乏亦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调查中,35.1%的受访企业选择“缺乏人才”为制约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主要困难。有企业表示,工厂“机器换人”改造后,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生产线需要懂得操作的高级技工操作和维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较高,然而懂这方面的工人稀缺。
此外,部分企业对机器换人政策缺乏了解。调研发现,虽然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很多企业仍然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对进口设备免税、设备购置增值税抵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不了解或不熟悉。
建议: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培育人才
针对佛山企业“机器换人”的发展,上述调研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适度降低财政支持申请门槛,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协调各相关部门,简化“机器换人”项目前置审批手续,建立“机器换人”项目申报绿色通道等。
上述报告还建议,加快培育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广东省是全球制造业基地,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巨大,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应进一步加大政策鼓励和引导,通过并购、战略风险投资等途径培育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
此外,在人才方面,还应加快“机器换人”人才培养。例如鼓励企业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自动化、软件开发等高技术人才。同时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技术研发、工程技术、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建设。此外,用政府补贴等方式增加一线高级技工的收入,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记者 欧志葵 通讯员 岳俭宣 郑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