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就可随时了解社区“老病号”血压血糖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跟进处理。在深圳福田、南山、宝安等区,“互联网+慢病管理”的模式给工作繁杂的家庭医生装上“三头六臂”。打破时空限制的医患关系模式让家庭医生尝到了甜头,也让患者提升了自我管理积极性。据了解,目前各区多以试点的方式尝试推进。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有助于缓解基层家庭医生工作繁杂、人手紧缺的问题,但由于受到付费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如何推进仍待观望。
自测服药更为规律
家住福田区益田社康中心附近的63岁的田伯患高血压已经10多年了。他每天早晨均会使用智能血压计测自身血压,无须记录相关数据会直接传输基础数据到后台,检测结果则会以微信方式推送给他。
说起目前的高血压监测,田伯说通过这种方式以后监测规律多了,“家人扫描二维码后,也可以了解到我的血压情况,会询问今天心情如何,饮食吃了什么。”该监测模式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动员家人参与其中,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据了解,田伯目前使用的智能血压计可将其血压测量结果随时同步给家庭签约医生,以便于医生可随时得到数据并予以健康指导。田伯还说,有时候还能接到医生助理的电话致电一些需注意的事项。
目前在深圳市福田区益田和新洲社康中心,目前有约100名高血压患者可享受这种医疗级别的居家监测,他们的平均年龄56.7岁。据介绍,在参与“互联网+慢病管理”的试点模式之前,有规律自测血压者仅31人,偶尔自测者52人。且其中有48人合并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24人,曾发生过中风5人,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45人。
互联网+的慢病管理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记者了解到,患者、家庭医生、医生助理还共同参加了健康管理微信群。此外,还会提供一些网络小课程供老人学习。日常医生助理会在群里发消息,并发布一些控制血压血糖的知识,在中秋等特定节日也会进行提醒。
此举有助于提升患者参与健康管理的热情。而经过“互联网+”技术管理一个月后,患者的血压达标率从53%上升到74%。“明显提高了对高血压知晓情况,改善了生活行为,服药更为规律。”负责该项目的深圳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周志衡副教授介绍。
改变既往就医模式
据介绍,这种慢病管理模式源于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与腾讯公司的合作,具体是与福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运用信息平台进行分组分析,实现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测和个性化指导。以高血压为例,以可穿戴的24小时动态血压设备和远程智能血压计的组合,实现医疗级别的居家监测,数据实时上传与共享,实现有效的远程监护。
而这种互联网+的慢病管理模式对于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来说缓解了人手紧张现状,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圳益田社康中心主任孙虹说,目前社康医护人员23名,除了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承担了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内容,将所有工作分摊下去,慢病管理质量难以保证。
“以前的慢病管理模式是定期电话询问情况,如果患者来社康开药就随访。但是常常是由于后面有其他患者排队,所以多是沟通几分钟就结束了。”深圳益田社康中心主任孙虹告诉记者“现在通过互联网+这种模式,且有医助团队进行维护,降低了家庭医生的工作强度。家庭医生可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进行分类管理,且可以进行智能提醒。而需要调整用药或者转诊等特殊情况,家庭医生介入可以得到很好解决。”
孙虹还提到,这种模式还能发挥慢病患者及其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许多高血压患者吃降压药不规律,他们并未考虑到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现在通过微信群、网络小课堂等专人叮嘱,有人监督,也增加了这些患者的心理满足感。”
慢病监测与互联网相结合后,就医模式也随之改变。“之前患者离开医院后,联系基本中断,很难持续管理。且以诊室内血压测量为主,数据较难积累。”周志衡表示。
多模式改善居民慢病
慢病的监测对于中青年人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面对慢病并发症的风险更大。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高血压与血管病诊治中心的贾楠医生介绍,深圳作为强劲发展的一线城市,快节奏生活和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个体增加了很多压力,长期压力可使得血浆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激活,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率加快。
“与家庭签约式服务相结合,目前的这种模式每位全科医生预计可轻松管理600名以上的患者。”周志衡表示。据悉,以试点社康为起点,未来将在福田区78个社康全面启动“互联网+”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
记者了解到,罗湖、宝安、南山等区也均在尝试试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慢病管理。据了解,目前各区或是政府采购或是相关企业为患者免费提供智能化血压计和血糖仪等可穿戴设备,并建立相关手机app和健康信息系统。
南山在省内率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慢病管理,他们建立了设立健康管理中心,开发并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和手机APP,集成健康小屋、骨密度仪、人体成分测试仪、成人体质测定、中医四诊仪、心理压力分析仪和可穿戴设备。
其一大突出特色是进行功能社区健康管理。“这是向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职业倾向性较强社群进行慢病管理的尝试。”南山区慢病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义诊和检测,协助职业人群对个人健康状况有更深了解,同时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精准干预”方案。
“我们还会抓取综合医院体检数据进行分析,帮助目标人群在慢性病发生前进行针对性干预,成功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进展。”南山区慢病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收费模式或成推广阻碍
记者了解到,因为医疗机构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并不专业,因此目前各医疗机构互联网+慢病管理的模式大多选择与互联网企业或医疗器械公司合作。而由于相对于其他病种,慢病管理门槛较低因此更容易切入,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也愿意投入布局。
“与企业合作这种模式的症结在于企业总是有盈利需求,而医生管理病人是不可能去考虑赚多少钱的。”孙虹说,“作为家庭医生来说,很希望该项服务能够铺展开来。目前仪器使用及服务对于患者来说均是免费的。但如果将这种模式延伸到更多的慢病群体,费用如何支付?如果是自费的话,患者是否愿意支出费用均是需要考虑的。”
记者也在其他慢病管理机构了解获悉,虽然患者目前慢病管理的意愿很高,但付费的意愿却比较低,目前的公益模式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所以在模式上还必须继续探索。“考虑到前期慢病管理能为后期治疗省下巨额费用,医保资金作为最大的支付方有付费意愿,但是实施环节可能困难重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需增加家庭医生数量仍是慢病管理改善的硬伤。来自深圳卫计委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到2020年,深圳每万名常住人口将要配备3.2名以上的全科医生,但按照预计的全市1480万人口规模,到时候社康机构的全科医师或将缺口1500人。深圳近年来也一直通过成立基层医疗集团让医院医护人员下沉到社康中去。
该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虽然此举有助于缓解基层家庭医生工作繁杂、人手紧缺的问题,但互联网慢病管理的重点是服务慢性病患者而非推广互联网概念,因此相对而言,更应该花大力气投入到基层人才建设中来。(记者 鲍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