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关于“科学”号的内容推送了吗?据新华网报道,正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的“科学”号已对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8套深海潜标进行了数据实时化传输升级,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深海3000米水深温度、盐度和三维流速连续数据的实时回传。此次,“科学”号于2017年11月26日起航,将在完成科学观测网维护升级任务后,于今年2月返回。那么,“科学”号长什么样?本次起航的任务有哪些?
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图片来源:新华网)
“科学”号长什么样?南海网介绍,“科学号”是一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常被人们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科学”号总长99.8米,型宽17.8米,型深8.9米,核定总吨位4711吨,续航力达15000海里,可载员80人。据了解,“科学”号具备全球航行观测能力,采用了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能够满足现代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
此外,南海网介绍,“科学”号在操控、探测、集成等方面拥有精巧设计,能在海上自给自足地航行60天。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科考船,“科学”号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了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和遥感信息现场验证等五大船载探测系统。其“短宽型”的船体结构、封闭式甲板、360度可环视驾驶台、重力活塞取样的翻转结构等设计,都为海上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那么,“科学”号本次航行的任务是什么?央广网介绍,“科学”号此次航行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航次之一,分为2个航段。该航次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并优化、升级我国在西太平洋构建的深海潜标科学观测网,同时新布放一批潜标。
具体而言,据《青岛日报》报道,本航次以西太平洋水文过程调查为主,对太平洋西边界流、纬向流系和中深层环流等开展大规模、同步、连续现场观测。本航次还将在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潜标阵列的实时化规模,并进行4000米深海连续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探索性实验。同时,航次还将投放设备进行温盐深仪、湍流剖面仪、气象站、生物多联网等观测,为西太平洋环流与暖池的三维结构及多尺度变异规律研究、海洋模式的验证和改进提供观测数据支撑。(张茜)
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罗会仟进行科学性把关,目前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导、电子、电磁、半导体、自动化、中子散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