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细胞克隆猴深度解读 有望为脑疾病诊治带来前景

2018年02月02日08:17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法力无边,只需要拔毫毛轻轻一吹,就能立刻变出千百个分身。如今,类似的场景也有望在现实中呈现了。据海外网消息,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了两个体细胞克隆猴,分别是2017年11月27日出生的“中中”和同年12月5日出生的“华华”。那么,体细胞克隆猴应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有什么难点?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价值?

央广网介绍,体细胞克隆是一种将体细胞培养后注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卵子,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母体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体细胞克隆猴就是利用猴的体细胞复制出的新个体。具体来说,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再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

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华华”。

(图片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据新华网报道,克隆猴主要有三个难点:

首先,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作为受体的卵细胞,必须先把细胞核“摘除”,才能容纳体细胞的细胞核这个“外来户”,但猴的卵细胞核去核难度非常大。

其次,卵细胞容易被提前激活。在克隆过程中,体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时,需先“唤醒”卵细胞,然后再启动一系列发育“程序”,因此,“唤醒”的时机要求非常精准。

再次,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被转移到卵细胞里的细胞核,突然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赶鸭子上架”很不适应,需要科学家采取多种手段来“保驾护航”。

那么,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有着怎样的价值呢?据《人民日报》报道,体细胞克隆猴构建成功的意义,首先证实了猕猴可以用体细胞来克隆,二是猕猴可以成为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此外,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未来,等这项技术成熟后,我国也可建成以非人灵长类为模型的主要研发基地和产业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脑疾病模型猴的制作也将为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江淑敏)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学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马润林进行科学性把关。

马润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基因组学、人类与动物遗传学、人类与动物分子遗传、人类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动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等。

(责编:张萌、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