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要有“黑科技” 还要更多“元创新”

2018年03月28日08:2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不但要有“黑科技”,还要更多“元创新”

  “快、太快”,这恐怕是很多人对中国科技更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感受。惊叹之余,更多人也在追问:中国创新为什么能?但我们也必须正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还未完全填平,应用创新居多、原始创新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缓解。只有在基础创新领域执着地探索未知,我们才能真正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

  “手机支付还没用习惯?抱歉,它可能又要宣告结束了!”最近,随着微信、支付宝同时启动高速“无感”支付,这样的感叹在朋友圈中刷了屏。所谓“无感”,是指把车与支付宝或微信账号绑定,车牌就变成付款码,下高速时便可自动识别车牌并付款。这项令人惊叹的“黑科技”无疑又一次标注了中国创造的新高度。

  谁能想到就在去年,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四大发明”还让“歪果仁”们羡慕不已,而今天手机支付的时代似乎就要宣告结束;几年之前生物识别技术还只是实验室里的一个假想,而如今“刷脸”吃饭已经变为现实场景……新技术迭代更新速度之快远超想象,以至于有创业者感慨“从蓝海到红海再到血海只要一周,想搞员工培训都不知该讲什么”。

  “快、太快”,这恐怕是很多人对中国科技更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感受。而事实上,对于这种“快”,中国人早就习以为常。在大型物流中心,千百个机器人娴熟高效地分拣包裹,智慧物流的概念已经照进现实;在国际会议现场,语音识别给计算机系统装上“耳朵”,各种格式的音频分分钟就能转成文字;在电脑屏幕前,VR技术营造的三维空间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网购足不出户也能体验真实。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正迅速向我们开启;无数雨后春笋般的新技术应用,接力为中国人的生活带来看得见的改变。中国科技创新的进度条一次次被刷新,连美国硅谷最顶尖的风投公司合伙人都不得不承认:美国科技公司开始模仿中国同行,中国是科技创新的希望田野。

  惊叹之余,更多人也在追问:中国创新为什么能?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创新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但时代蕴含的社会条件更是创意迸发的阳光雨露与适宜土壤。有研究者曾经通过纵向对比探究了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原因,结果发现举凡科技发明井喷的朝代,无一不是政治清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教育健全,创新得到鼓励的“盛世”。揆诸当今中国,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层出不穷,不管从哪方面看,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明创造爆发期。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为创业者提供多元机会,优惠有力的扶持政策让弄潮儿免除后顾之忧,“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奇思妙想有更多落地可能……当“经济”“政策”“氛围”三维互动,创新精神就能茁壮成长。

  “以前我们是有什么做什么,现在是你想怎么干,我们国家都有能力、能够干成。”不断涌现的国之重器和创新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由衷赞叹“厉害了,我的国”,但欣喜赞叹之余,我们也必须正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还未完全填平,应用创新居多、原始创新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缓解。有统计显示,全球近七成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只有不到5%装配了“中国芯”;超高精度机床和材料学并为工业之母,这一领域日本遥遥领先,而中国仍需大量进口……事实无比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的科技创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必须下更大功夫钻研核心技术、探索更多“从0到1”的元创新。只有在基础创新领域执着地探索未知,我们才能真正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

  史蒂芬·科特勒曾在《未来世界: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中从实验室角度探讨了未来科技的发展,思维上传、人工视觉、小行星采矿等不再遥不可及,仿佛就是“明天”。的确,迈入创新型社会,技术迭代大大提速、科技竞争愈发激烈,倘若自主创新突破不了,被未来抛弃就是大概率事件。尤其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原始创新、技术突破等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提出“美国创新战略”,欧盟启动“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俄罗斯发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各主要经济体正铆足干劲、加紧布局,在这样弯道超车的关键节点,我们尤须坚定不移、沿着自主创新道路走下去,培厚创新的社会土壤。

  “刷脸”技术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在全世界正在掀起一股热浪。事实上,技术变化看似“无感”,是在不经意之间悄然发生,但实际上依赖于全社会营造的环境与氛围。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上,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为弄潮儿营造宽松的环境,我们就能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范荣)

(责编:高黎明、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