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薄玻璃0.12毫米中国问世 彭寿获国际大奖

2018年10月18日17:23  来源:海外网
 
原标题:最薄玻璃0.12毫米中国问世 彭寿获国际大奖

1.jpg

  世界上最薄的玻璃长啥样?——0.12毫米,几乎是一张A4打印纸的厚度!美国时间10月15日,造出世界最薄玻璃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彭寿一举摘得被誉为世界玻璃行业的“奥斯卡大奖”——美国陶瓷学会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彭寿也由此成为世界玻璃技术领域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玻璃是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6个月前,世界最薄玻璃刚刚由中国制造!问世后,旋即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媒体的充分关注,中央电视台在《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题予以报道。当然,彭寿获此殊荣并非仅仅因为这片0.12毫米的玻璃,荣誉的背后,是中国玻璃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相对于世界领先水平,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奥斯卡奖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了,但玻璃行业的“奥斯卡”奖听说过吗?这一回,中国人就捧回了一座堪称世界玻璃界的“奥斯卡”奖——美国陶瓷学会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每年只有两人有资格获此殊荣,今年中国人占了其中一席!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材料科学与技术大会暨美国陶瓷学会第120届年会在俄亥俄州召开,国际玻璃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被授予“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他也是首位在世界玻璃技术领域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的获奖,开创了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授予玻璃技术领域科学家的先河,标志着世界对中国玻璃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尤其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彭寿带领团队突破中国玻璃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让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备受瞩目,在全球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技术与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体现价值,成为当前大国博弈的强者制胜之道。

2.jpg

  中国科学家高票当选“中国玻璃”登顶世界

  美国陶瓷学会“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被誉为目前世界硅酸盐领域的个人最高成就奖,由美国陶瓷学会每年在全世界范围遴选,颁发给为推动世界硅酸盐领域科技进步和前沿技术拓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彭寿凭借在玻璃创新领域,特别是在超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领域的多项世界领先成果,得到国际同行一致认可,最终高票当选。并与美国工程陶瓷领域著名科学家 JOHN K.COORS 共同成为2018年度获奖人。

  彭寿是中国玻璃技术的顶级专家和领军人物。36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玻璃工业的核心工艺、现代配方和关键装备的研究工作, 率先在玻璃工业提出“超白化、超薄化、大尺寸化、多功能化”的四化科研方向,开发出“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应用”的现代玻璃工业新型技术体系。

  过去的7年,彭寿在玻璃工业技术领域,带领团队连续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掌握了一批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玻璃技术和产品,开发出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触控玻璃、世界最大1200吨超大吨位高品质浮法玻璃熔窑、世界单体规模最大1000吨超白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引领了玻璃工业从传统产品到现代工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成为国际玻璃工业的重要技术趋势。

  彭寿的杰出才能和卓越表现已获得诸多认可。“2017新能源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大会组委会这样评价彭寿在新能源行业的科研、管理和产业上的重大成绩和贡献:“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论技术,在浮法玻璃和光电玻璃领域,彭寿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大咖;论管理,他带领的凯盛科技实现了快速稳步转型;在业界,铜铟镓硒和碲化镉薄膜发电技术的重大突破,彰显了其新能源领军者的姿态。”

  彭寿积极推动中国玻璃与国际玻璃的交流合作与技术进步,推动中国玻璃技术和装备走向世界,组织实施了美国福耀、韩国现代、印度 HNG、伊朗 AFGC 等大型成套工程,共向17个国家出口56条高品质玻璃生产线,创汇50多亿美元,树立了中国玻璃的国际品牌。2012年,彭寿正式担任第23届国际玻璃协会主席,2016年,获得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

  创新驱动 “中国玻璃”从“跟跑”进入“领跑”

  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原本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实行企业化管理,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2003年第一次到集团所属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考察时,提出科研院所向“集成化、产业化(装备化)、工程化、国际化”转型。

  彭寿作为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院长,2014年底以蚌埠院为核心企业组建了凯盛科技集团,着力打造“凯盛”品牌。在成立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凯盛科技一路披荆斩棘、茁长成长,不断自我调整,优化资源,发展成为拥有“玻璃、新能源、材料、装备、工程及中央应用研究院”六大板块的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拥有成员企业111家,员工近2万人,三家上市公司,业务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凯盛科技以创新带动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500亿主营收入、50亿元利润的战略目标。

  凯盛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玻璃进行布局,近几年,在提升传统浮法的过程中,将目光瞄准了那些有着更高科技含量,在改变人们生活方面更有作为的“新玻璃”。

  凯盛集团让人印象深刻的第一块新玻璃是超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轻量化、超薄化的消费趋势推动下,电子产品的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所用的超薄玻璃成为电子信息显示产业上游的关键原材料产品,而中国在该领域一直受制于人。凯盛集团厚积薄发扭转了局面。

  0.28毫米、0.2毫米、0.15毫米、0.12毫米……这几年来,凯盛集团利用自身在玻璃工艺研究和工程服务上的经验积累,结合自主创新技术与核心装备制造优势,利用浮法工艺在超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基板领域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性地实现了电子显示玻璃的超薄化,完全打通了电子信息显示玻璃产业链,对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玻璃是信息显示领域的一个关键基础材料,玻璃及其设备能够占到整个成本的70%,很多还需要进口。”彭寿认为,中国企业不仅要掌握半导体芯片的“中国芯”,玻璃基的“芯”也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彭寿认为,要拥有玻璃基的“中国芯”,创新驱动是唯一道路。在他的领导下,2014年以来,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超薄玻璃的50多人研发团队,在各个技术环节不断攻关,突破1000多项技术瓶颈,使生产出来的玻璃厚度,从0.33毫米,一降再降,最终生产出仅0.12毫米的“世界最薄玻璃”。

  多年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三链融合。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国内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时,在美国新泽西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分别建立研究机构。

  “正是依靠创新驱动,我们才能从过去接近亏损,发展到去年销售收入达220多亿、利润达十几亿元的规模。”彭寿说。

3.jpg

  超薄极限挑战下一步攻关0.1毫米

  据了解,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还将与中科大、中科院、合工大等高端学府开展合作研发和人才培养,培育更具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打造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

  同时,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还将继续突破超薄极值,集中精力攻关0.1毫米极薄电子触控玻璃,创建“国家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彭寿说,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不断加快在皖产业布局,以凯盛集团、中建材蚌埠院为核心,累计投资超300亿元,全线打通了中国信息显示玻璃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玻璃产业链,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引领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在制造业上,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把玻璃装备从纯进口,变成了玻璃装备出口。对淮南煤机进行转型升级,使其成为光电装备、新能源装备、采煤装备相结合的装备制造企业。

  除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之外,超薄高铝盖板玻璃也于今年4月在蚌埠成功下线。此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玻璃基板也将在今年底在安徽投产。”彭寿称,至此,电子信息显示产业“四块玻璃”均被掌握,“实现了我国在信息玻璃领域由‘跟跑’进入‘领跑’状态。”

  蚌埠院现如今已成为国内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成果转化能力最强、涉及范围最广的科研院所之一,科研创新实力领先全国,不仅掌握了硅基新材料领域的国际一流技术,研发出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TFT-LCD超薄玻璃基板、超白光伏玻璃、空心玻璃微珠、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碲化镉薄膜电池等一批高端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同时还用玻璃的新技术来发展智慧农业。

  近年来,蚌埠院科研创新成果丰硕喜人。蚌埠院拥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32个,累计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1769多件。(图文/占才强 陈俊贤 胡雪柏)

(责编:赵鹏、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