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编剧,也许你需要一名科学顾问”——

科学界与影视界融合发展论坛28日在北京举行

2018年11月29日14:54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电 28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科学界与影视界融合发展课题组承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极客电影、超级大本营、三四匠、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支持的品牌活动“科学界与影视界融合发展论坛”第一期“亲爱的编剧,也许你需要一名科学顾问”在北京科学中心主展馆举办。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科学界与影视界融合发展论坛旨在推进科学与影视融合,架起连接影视界与科学界的桥梁,鼓励电视剧、电影中加入更多、更好的科学故事和角色,从而影响公众对科学、工程学的认知。通过创造一个影视界和科学界共同的“社区”,保证两者间的定期交流,让科学为娱乐创造更多价值,也让更多、更好看的科学元素出现在各种屏幕上。

中国科学传播与影视融合课题组成员、科学编剧王姝(主办方供图)

本期论坛由中国科学传播与影视融合课题组成员、科学编剧王姝主持,邀请了两位来自科学界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前沿思想与研究内容推介给现场观众、大众媒体与科幻剧爱好者,希望通过专业的科学解读带动广大观众更加客观地理解科技发展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科协科普部组织开展的课题项目——《中国科学传播与影视融合报告》的主要成果,提出了科学传播与影视融合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意义,发布了调研成果,并对科学传播与影视融合路径提出创立科学元素影视基金、设立奖励机制、推介优秀科学元素电影等建议。

中国科学院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曾毅(主办方供图)

在科学家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曾毅以《类脑人工智能与我们的未来》为主题做了报告。他提出,科学为“过去迈向未来”的想象提供了合理性与预见性,电影艺术除娱乐的意义外,还应该给观众带来思考。经典的科幻剧在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后,仍然能提供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警示。他还以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例,提出科学家也应重视科学与人文、哲学的融合的观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以《我们为什么命名“阿凡达伊卡兰翼龙”?》为主题,介绍了电影《阿凡达》和《侏罗纪世界1》中出现的“翼龙”。他结合古脊椎动物考古学,探讨了翼龙的牙齿和头饰。他认为,一些科幻电影虽然在科学上不够严谨,但是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带着好奇心对电影细节进行再思考。汪筱林表示,科幻作品可以大胆想象,但在小细节上应尽可能做到真实。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四位来自影视界的导演、编剧,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以及对影视艺术的理解等。

电影策划人、编剧邱钧财认为,目前,中小型科学题材影视剧在成本、资源、周期、环境等多方面存在问题。编剧与科学家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对接的有效渠道和商业模式,因此,有关方面应整合科技企业、科学家、编剧的资源,以使多方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编剧、导演、制片人张小北认为,影视企业与科研机构应彼此信任,建立专门的沟通机制和机构,以促进跨界合作。电影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对科学产生兴趣,为他们打开科学的大门,促使其更加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

导演、编剧顾奕在谈及《三体》舞台剧的创作时表示,编剧在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时,会引入科技、魔法等方面的思考,有时还会融合东方的文化与哲学,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的介入可以帮助编剧去伪存真。

十月文化副总裁、极客电影联合发起人王双认为,电影有很多类型,某些电影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帮助人们走进科学。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也会受到科幻电影的影响。编剧应与科学家多沟通、多交流,努力做出有深度、有思辨性的作品。

参会嘉宾一致表示,科学是现代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和电影可能有不同的过去,但有共同的未来,科学界和影视界都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嘉宾们希望设立相关机制与组织,将科学家与影视工作者有效地连接起来;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以科学为题材的经典国产影视作品诞生。

(责编:赵鹏、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