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转化·共建——刊媒惠2018年度汇"在京举办

赵鹏

2019年01月21日08:29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1月21日电 (赵鹏)17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卓众科学传播中心和“三四匠”工作室承办的“创新·转化·共建——刊媒惠2018年度汇”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报告厅举办。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琦(主办方供图)

本次活动分为“创新、转化、共建”三个板块,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琦主持。活动邀请了11位来自科研领域、大众媒体和出版行业的嘉宾,请他们将工作中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交流、分享,促进科学家、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更好地展开跨界合作。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出席会议并为来自大众媒体的记者颁发了“2018年度刊媒惠优秀报道”荣誉证书。来自《健康时报》的郑新颖、《中国食品报》的罗晨、《科技日报》的朱丽等在2018年度积极参与“刊媒惠”活动,与科技工作者对话,并采写优秀科技报道,获得了这项荣誉。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玉平(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玉平在致辞中说:“‘刊媒惠’活动发挥了较好的‘连接器’作用,让科技工作者、科技期刊工作者、记者和公众普遍受益。希望进一步推进面向公众的科技成果传播,共同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更大能量!”

在“创新”板块中,快手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帆以“快手短视频全民百科生态”为题进行发言。她提到,“快手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发起的联合研究项目发现,2018年快手平台上的科普性内容获得80亿次播放和150亿次点赞,掀起全民科普潮。”

在“2018年度媒体最关注的科技成果”专家代表发言环节,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磁场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地磁场和电磁波是链系地球全系统的天然媒介,‘张衡一号’能够获取全球地磁场状态,用于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

中科院古脊椎所《恐龙》杂志编辑孟溪以“琥珀中谈科普”为题进行了分享。她表示,在“刊媒惠”系列活动的影响下,她主动协助科研一线人员做科普加工,协助培养课题组年轻科研人员和学生做科普;团结专业期刊,寻找论文科普化路径。她还认为,“科普不仅需要借助传统纸媒,还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增强科普话题的时效性,提高科普作品的阅读量。”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转化”板块中,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酿酒部副主任、国家酒类品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品酒师李红以“九九归真成系统,科学普及容易懂”为主题作了报告,他以酒类的品评体系为例,讨论了科普的意义、前提与方法。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6所军民融合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申研以“军用科技转化与科普宣传”为题进行汇报。他介绍了应急救援、安保科技等系列航天军用技术转化产品及应用领域。

在媒体代表发言环节,《健康时报》记者郑新颖的演讲以“健康科普最要去‘伪’存真”为题,她认为,“在国人高度关注健康内容的今天,医学健康科普需要‘靠谱’,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做到权威、专业、科学、严谨、实用、接地气等。”《科技日报》记者朱丽发表了“科技报道,给你好看”的演讲,她认为,“科技报道要想‘好看’,应在内容与技术方面不断提升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记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与专家有效沟通,让科普报道更加优质、有趣。”

圆桌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共建”板块以“学术期刊里写满了这个世界的未来,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它的迷人之处”为主题展开了圆桌对话,由北京科技期刊学会办公室主任林育智主持。

“刊媒惠”活动旨在为科技工作者与媒体搭建平台和桥梁,增进沟通和交流,以便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普内容,并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传递给公众,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自2016年6月启动至今,“刊媒惠”活动推介的科技论文成果内容涉及气象、医药、食品安全、航天、测绘、建筑、环境保护、疾病防控、人工智能、水利规划、大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向线上、线下公众普及看似晦涩、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

(责编:赵鹏、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