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顆紅超巨星,參宿四正在走向生命終點。目前它表現出的明暗變化,是超新星爆發的前兆嗎? 冬季是觀賞獵戶座的好時節。【詳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然界中水結冰等相變現象非常普遍。19日,《自然》發表了一項關於自然界中相變、成核現象的研究成果。【詳情】
深度學習正遍地開花,但它可能並非人工智能的終極方案。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產業界,都在思考人工智能的下一步發展路徑:類腦計算已悄然成為備受關注的“種子選手”之一。【詳情】
看不見摸不著的重離子能治癌?長期從事重離子加速器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夏佳文說:“能!隻要速度夠快!將1億個肉眼無法看見的重離子,加速到光速的70%,打入病人體內,在到達病灶后,射線會瞬間釋放大量能量,殺死深達30厘米的癌細胞,但又不會損傷正常細胞。” 12月18日,在2019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1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以下簡稱海交會)上,夏佳文和澳門大學教授王山鳴、法國音樂家彭小波、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唐丹玲、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研究員杜學敏等專家齊聚SELF+Guangzhou講壇,分享大科學裝置、生物醫藥、海洋生態、仿生材料、音樂藝術等領域的新發現、新發明和新觀點。【詳情】
自1997年科學家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斗爭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團隊的最新研究,有望為此類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更加精准的方案。【詳情】
5G進行時 5G,無疑是2019年最熱的詞之一。近日,在北京發布的《全球傳播生態藍皮書:全球傳播生態發展報告(2019)》指出,未來10年內5G用戶的月平均數據流量將增長7倍,而其中90%的數據流量將由視頻應用消耗。【詳情】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16日15時2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52、53顆北斗導航衛星。 至此,所有中圓地球軌道北斗衛星全部發射完畢,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將進一步提升系統服務性能和用戶體驗,為實現全球組網奠定堅實基礎。【詳情】
福島核泄漏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原子彈爆炸……在國外,核輻射曾給許多人帶來傷害﹔我國每年也有數百萬人接受核醫學診斷的低劑量輻射、放射治療的高劑量輻射。核輻射的威脅使放射生物效應與損傷防護研究受到空前重視。【詳情】
“黑素瘤病因復雜,常發病隱匿,部分病例可由色素痣惡變、外傷或不當處理等因素誘發。比如,要警惕人體上原有或新發的黑色皮損。【詳情】
維生素C是我們保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從身體所需到美白保健,維生素C的功能也被傳的越發“強大”。【詳情】
有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燕窩消費量上千噸,但其中通過海關正規渠道進口的隻有百余噸。燕窩越來越平民化是不爭的事實,但一些以訛傳訛的燕窩謠言你了解嗎? 一般認為,燕窩是指雨燕目雨燕科的部分雨燕和金絲燕屬的幾種金絲燕分泌出來的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質所筑成的巢穴。【詳情】
與散煤相比,清潔煤在使用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更少、更為潔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配套的爐子質量和使用習慣非常重要,一旦使用不當,就會出現一氧化碳中毒問題。【詳情】
這是一個哺乳動物進化出靈敏聽覺和高效咀嚼的故事。 近日,《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1.24億年前基干獸類李氏源掠獸的聽覺和咀嚼器官演化的研究成果。【詳情】
傳統觀念認為,行星隻能圍繞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運行,但兩位日本科學家挑戰了這一觀念。他們通過計算得出結論稱,一顆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可能也有千萬顆行星“相伴”。【詳情】
過去隻能找到“暴力”的黑洞 霍金在其最后的著作《十問》中寫道,“黑洞比科幻作家想象的任何東西都更奇妙”。黑洞本身不發光,密度非常大,相當於把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壓縮到北京六環大小的球體中,具有超強的吸引力,任何從其身邊經過的物質、就連光也無法逃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