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日报道,英国科学家表示,他们新发现的一种亚原子粒子“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质候选粒子,在宇宙大爆炸期间形成了暗物质。 科学家通过天文观测和科学计算得出结论称,宇宙中普通物质占约4.9%,暗物质占约26.8%,暗能量则占约68.3%。【详情】
在地球上,从地表以上的云层到地壳深处,几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逐水而居”是从古至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一直遵循的基本规则,正因如此,科学家在地外天体寻找生命时,通常会“逐水而行”,聚焦有水的天体。【详情】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3日发表的一项动物学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发现鸟类懂概率——试验显示啄羊鹦鹉不仅能理解概率,还能据此采取行动。这一发现也是对大猿以外动物可以进行统计推断的首次报道。【详情】
狗鼻子变得更神奇了!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狗鼻子不仅比人类鼻子灵敏1亿倍,而且还能感知微弱的热辐射——哺乳动物猎物的体热。这一发现有助解释为什么视力、听觉或嗅觉受损的犬类仍能成功狩猎。【详情】
据美国太空网近日报道,天文学家称发现了自宇宙大爆炸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爆炸!他们分析4台望远镜提供的数据得出结论,这次爆炸发生于距地球3.9亿光年的蛇夫座星系团,其喷射出的能量是此前最大爆炸纪录的5倍多。 研究人员称,这次爆炸的源头是该星系团内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个“巨兽”喷射出大量辐射和物质。【详情】
新华社南京3月3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3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近日新监测到一颗近地小行星:2020 DM4。根据轨道计算,这颗小行星预计于今年5月初飞掠地球。【详情】
近期,NASA参与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勾勒出“太空雪人”Arrokoth的地质信息,表明其具有较为光滑的表面和复杂的地质特征,尚未发现水的存在。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上。【详情】
近日,“搜寻地外智慧生命项目”(SETI)研究人员发布了过去4年积累的光学和射电数据,详尽描述了对银河系平面及银河系中心黑洞附近区域射电情况的研究,数据量高达约2PB。这是该组织第二次发布数据,并再次邀请公众在数据中搜索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信息。【详情】
日前,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朱诺号”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显示,在木星赤道地区,预计水分子约占木星大气中分子的0.25%。这一比例几乎是太阳大气的3倍,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详情】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已有一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它不断地帮助科学家刷新着对这颗红色星球的认知。 24日,《自然·地球科学》和《自然·通讯》杂志刊发了6篇论文(其中《自然·地球科学》刊发了5篇),详细介绍了科学家们的新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这颗行星神秘面纱的一角。【详情】
据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近日报道,日本大阪大学工程师浅田稔和同事设计出了一套能可靠识别一系列触碰的触觉传感器,当这套传感器与机器人相连时,机器人会发出情绪信号。他们表示,未来科学家有望研制出拥有触觉并“感受”身体疼痛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或许也能对人类的痛苦“感同身受”。【详情】
氧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氧在宇宙中的丰度仅次于氢和氦,天文学家曾认为氧气在恒星间的空间内普遍存在,但迄今一直未有人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详情】
2019年第一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号航天器飞越遥远天体“天空”!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月14日消息,科学家近日在《科学》杂志发表3篇论文称,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回答了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星子是如何形成的。最新研究表明,星子是由太阳星云内固体粒子云团在引力作用下塌陷形成的。【详情】
日本东京大学饭野孝浩特任准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ALMA望远镜对土星卫星“土卫六”的大气进行观测,检测出了微量气体释放的电波。通过分析后首次发现,这是来自太阳系外的一种放射线“星系宇宙线”对“土卫六”大气成分产生的影响。【详情】
恒星“大战”是个怎样的景象?近期,研究人员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气体云,该气体云是由两颗恒星碰撞产生的。该项成果将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