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人民網

人民網 >> 科普中國 >>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 專題 >> 科普內蒙古 >> 科普基地

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館委員會團員代表大會暨青年工作推進會召開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推進內蒙古科技館團員青年思想政治和組織建設工作,引導青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團員青年干部工作熱情,為團員青年搭建展示才華的舞台,經內蒙古直屬機關團工委和內蒙古科協機關黨委批准,3月27日,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館委員會團員代表大會暨青年工作推進會召開。 內蒙古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機關黨委書記榮昌平出席會議並講話。【詳情】

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

  3月25日上午,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協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自治區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榮昌平,自治區科協組織人事部部長雲忠孝,自治區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劉衛江,內蒙古師范大學副校長趙東海,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張玉柱出席會議。【詳情】

攝入微塑料,就在撕開塑料袋一瞬間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1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人們在日常任務中打開塑料袋和塑料瓶一類的塑料包裝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微塑料,這些微塑料是指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料小顆粒。 微塑料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上,體積越小,意味著比表面積(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更高,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也越強——這也是它與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詳情】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8日報道,查爾斯·達爾文逝世約140年后,其進化論的一個理論終獲証實!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撰文稱,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發揮的作用比此前認為的更重要。最新研究可幫助物種保護主義者預測應重點保護哪些物種,以阻止它們瀕臨滅絕或滅絕。【詳情】

2.52億年前二疊紀末植物大滅絕事件有新說

  記者日前從雲南大學了解到,該校植物古生態團隊在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不同緯度植物地理區系對大滅絕事件或存在不同響應,因此不能以單一機制解釋這一事件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超過45億年的地球演化歷史中,發生過多次生物大絕滅事件,其中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是最大的一次,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超過95%的海洋物種和超過75%的陸生脊椎動物絕滅,使生物界完成了從古生代演化生物面貌到現代演化生物面貌的過渡,對生物界的演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詳情】

足不出戶盡享書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內蒙古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系列線上閱讀活動,讓市民宅在家裡也能靠閱讀充實自己。 據悉,內蒙古圖書館與內蒙古廣電集團合作共同推出電視圖書館特色服務,讀者通過家裡的有線電視就可以享受在線閱讀服務﹔面向讀者推出了雲圖公共數字有聲圖書館,該資源庫中有聲圖書共有65萬余集﹔少年兒童圖書館推出“4D互動百科全書,宅家樂趣玩不停”線上免費閱讀活動……打開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微官網”“讀聯體”“一網讀盡數字閱讀”“內圖數據庫”等一個個窗口,都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詳情】

不同以往的“雲買菜”

  白胖的土豆、水嫩的蘿卜、鮮艷的彩椒……在手機上輕輕一點,你選中的新鮮蔬菜就能送到家門口。在疫情防控期間,這種不同以往的“雲買菜”在呼和浩特市各大居民社區悄然流行起來。【詳情】

新望遠鏡將在納秒尺度上尋找地外文明

  近日,由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物理學家雪萊·賴特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正在部署一對望遠鏡,希望能夠不斷地在夜空中搜尋來自我們星系內的智能生命信號。 據研究人員介紹,此次項目名為PANOSETI(全景搜尋地外文明計劃),預計安裝數百台望遠鏡,如果最終組裝完成,該項目將成為第一個能夠持續搜索光學或紅外線信號的專用天文台。【詳情】

參宿四“體溫”揭示其亮度變化原因

  最近,參宿四亮度出現顯著變化,這顆大名鼎鼎的紅超巨星是否即將爆發,成了人們探討的焦點。很多天文學家會選擇更“溫和”的理論來解釋參宿四的亮度變化現象:一種理論認為是其周圍的塵埃顆粒吸收了部分光線﹔另一種假設是,參宿四同太陽一樣,其內部巨大的對流空間將熱物質送到表面,在那裡冷卻后再回落到內部。【詳情】

ALMA發現一顆正在“變身”的恆星

  近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通過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捕捉到了一顆古老恆星第一次開始改變其環境的那一刻。該恆星噴射出高速雙極氣體噴流,這些噴流“正在”與恆星周圍物質發生碰撞。【詳情】

幾億年前的黑洞爆發 留下前所未有的巨大“空洞化石”

  在距離地球約3.9億光年的深空中,坐落著一個龐然大物——蛇夫座星系團。如果以我們常用的X射線觀測,它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二亮的星系團,僅次於3億光年外的英仙座星系團。【詳情】

隕石中首次發現蛋白質証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電子預印本網站arXiv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在隕石中發現了蛋白質的証據,如獲証實,將為生命來源於太空其他地方再添佐証。 此前,科學家曾在隕石和彗星內發現了有機材料、糖和一些被認為是氨基酸前體的其他分子,也在彗星和隕石中發現了完全成型的氨基酸。【詳情】

32億年前地球長啥樣?到處是水,沒一片大陸

  32億年的地球長啥樣?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新研究表明,那時地球被廣闊的海洋覆蓋,沒有一片大陸。隨著板塊構造將巨大的岩石塊向上推開,突破海面,大陸才隨之出現。【詳情】

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並合揭秘

  據英國《通訊·物理學》雜志5日發表的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科學家通過對“中子星—黑洞並合”進行前所未有詳細地建模,揭秘了中子星和黑洞在致密的恆星環境中並合時的電磁輻射特征,以及致密環境中的並合所具備的、孤立並合所沒有的另外兩大特征。這些發現為今后人類研究引力波提供了關鍵見解。【詳情】

地球又現天然“迷你衛星” 大小與汽車相當

  地球軌道上簇擁著多顆人造衛星、人造碎片和一顆天然衛星——月球。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科學家最近表示,他們可能發現了地球的第二顆天然衛星!這顆名為“2020 CD3”的物體是一顆“迷你衛星”,已與地球“共舞”了大約3年。【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