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日報道,英國科學家表示,他們新發現的一種亞原子粒子“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質候選粒子,在宇宙大爆炸期間形成了暗物質。 科學家通過天文觀測和科學計算得出結論稱,宇宙中普通物質佔約4.9%,暗物質佔約26.8%,暗能量則佔約68.3%。【詳情】
在地球上,從地表以上的雲層到地殼深處,幾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逐水而居”是從古至今人類生存與發展一直遵循的基本規則,正因如此,科學家在地外天體尋找生命時,通常會“逐水而行”,聚焦有水的天體。【詳情】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3日發表的一項動物學研究中,科學家首次發現鳥類懂概率——試驗顯示啄羊鸚鵡不僅能理解概率,還能據此採取行動。這一發現也是對大猿以外動物可以進行統計推斷的首次報道。【詳情】
狗鼻子變得更神奇了!據美國《科學》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狗鼻子不僅比人類鼻子靈敏1億倍,而且還能感知微弱的熱輻射——哺乳動物獵物的體熱。這一發現有助解釋為什麼視力、聽覺或嗅覺受損的犬類仍能成功狩獵。【詳情】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天文學家稱發現了自宇宙大爆炸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爆炸!他們分析4台望遠鏡提供的數據得出結論,這次爆炸發生於距地球3.9億光年的蛇夫座星系團,其噴射出的能量是此前最大爆炸紀錄的5倍多。 研究人員稱,這次爆炸的源頭是該星系團內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個“巨獸”噴射出大量輻射和物質。【詳情】
新華社南京3月3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3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獲悉,該台近地天體望遠鏡近日新監測到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DM4。根據軌道計算,這顆小行星預計於今年5月初飛掠地球。【詳情】
近期,NASA參與的一項研究進一步勾勒出“太空雪人”Arrokoth的地質信息,表明其具有較為光滑的表面和復雜的地質特征,尚未發現水的存在。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上。【詳情】
近日,“搜尋地外智慧生命項目”(SETI)研究人員發布了過去4年積累的光學和射電數據,詳盡描述了對銀河系平面及銀河系中心黑洞附近區域射電情況的研究,數據量高達約2PB。這是該組織第二次發布數據,並再次邀請公眾在數據中搜索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信息。【詳情】
日前,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朱諾號”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顯示,在木星赤道地區,預計水分子約佔木星大氣中分子的0.25%。這一比例幾乎是太陽大氣的3倍,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知。【詳情】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已有一年,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它不斷地幫助科學家刷新著對這顆紅色星球的認知。 24日,《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志刊發了6篇論文(其中《自然·地球科學》刊發了5篇),詳細介紹了科學家們的新發現,為我們揭開了這顆行星神秘面紗的一角。【詳情】
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道,日本大阪大學工程師淺田稔和同事設計出了一套能可靠識別一系列觸碰的觸覺傳感器,當這套傳感器與機器人相連時,機器人會發出情緒信號。他們表示,未來科學家有望研制出擁有觸覺並“感受”身體疼痛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或許也能對人類的痛苦“感同身受”。【詳情】
氧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氧在宇宙中的豐度僅次於氫和氦,天文學家曾認為氧氣在恆星間的空間內普遍存在,但迄今一直未有人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詳情】
2019年第一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視野”號航天器飛越遙遠天體“天空”!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2月14日消息,科學家近日在《科學》雜志發表3篇論文稱,探測器傳回的數據回答了一個爭論很久的問題:星子是如何形成的。最新研究表明,星子是由太陽星雲內固體粒子雲團在引力作用下塌陷形成的。【詳情】
日本東京大學飯野孝浩特任准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ALMA望遠鏡對土星衛星“土衛六”的大氣進行觀測,檢測出了微量氣體釋放的電波。通過分析后首次發現,這是來自太陽系外的一種放射線“星系宇宙線”對“土衛六”大氣成分產生的影響。【詳情】
恆星“大戰”是個怎樣的景象?近期,研究人員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氣體雲,該氣體雲是由兩顆恆星碰撞產生的。該項成果將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詳情】